移至主內容

精障自我充電 活出生活品質

2008/11/07 03:00
1,640次瀏覽 ・ 1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自五月起,為精神障礙家庭舉辦身心障礙財產信託系列講座。心生活協會理事長金林表示,不論精神障礙如何影響我們,重要的是如何去學習接受、克服,維持生活品質,發揮生命的價值。

財產信託系列講座包含民法篇、信託法律關係、監察人實務、稅務、新修民法等。透過講座的方式,幫助身心障礙者、家屬、相關工作人員從民法的財產、繼承觀念開始了解,再進一步的認識信託的基礎架構,並且了解精神公益團體擔任信託監察人的實務經驗。

而在十月十四日的系列講座即為大家說明二○○八年五月民法最新修訂的「輔助」概念,是為完全行為能力與禁治產無行為能力兩極之外的中間選擇。

金林表示,此系列講座內容其實並不是專為身心障礙者所設計,演講內容也適用於一般民眾,此講座的用意是讓病友、家屬多了解與學習,自我充電,在未來面臨這些狀況或是問題時能不落人後,喪失應有的權利。

然而,目前政府只將諮詢、服務的對象限定在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患者,如此是非常不妥的,因為這個族群的病友一開始並不會承認,或者意識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也就是沒有病識感,當本人有病識感,並拿到身心障礙手冊時,通常已惡化,並對身旁的人造成傷害。金林說。

每年慢性精神病重大傷病證明的發卡量僅次於癌症,佔全國總領卡人數七十三萬三千多人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九。面對數量不少、且逐年增加的精神障礙患者,政府是否有採取更多的作為?金林表示,不能說沒有,但還是不夠,例如今年心生活協會的補助來自於「生活重建及家庭支持」方案,即是於二○○七年開始的新方案,這次的講座也是得到「勸募協會」的補助才有辦法舉辦。還有精神衛生法的修定,都是近幾年的努力。

金林認為,政府除了經費的支持外,還必須有人才的培育,協會運作碰到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有時經費不足無法續聘志工,造成訓練後的志工可能熟悉工作內容後就要離開,又必須重新訓練,如此無法確保服務的品質,影響到病友的權益。另外,希望政府推動社區服務,讓醫生、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士進入社區服務,讓精神障礙者能在身邊找到資源治療,而不處於已有病識感卻又不知何處尋求治療的窘境。

延伸閱讀: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