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樓maljeveq祭儀 文化流氓逍遙拍
每一次的部落大小祭典,總會吸引不少媒體,暨文化工作者穿梭在會場,而主辦單位也會精心製作,所謂的採訪證或出入証之類的,但是他們所感受到的並不是禮遇,而是咄咄逼人的警告甚至是驅逐.或許是他們觸犯了禁忌,也或許是解說員未盡職責,其實大家都該檢討!就以古樓五年祭為例,事先報備登記申請採訪證的不在少數,但是大會也自行組成紀錄小組,再加上未登記的也來參一腳,所以媒體陣仗確實妨礙到了莊嚴祭儀的進行,主辦單位既然有這方面的顧慮,應該在事先就嚴格把關採訪證的數量,並在祭儀進行中要求媒體絕對配合,否則辦100次祭典,也會有100次的亂糟糟!
訪1.部大校長 拉夫瑯斯
雖然不是寒暑假或國定假日,但是出外工作的鄉親,讀書的孩子們返回部落,因為部落的禁忌與衝突戲碼上演了。一些文化流氓也紛紛打聽:「你們什麼時候才是重頭戲?」這樣的說法有多麼引人不悅,祭儀進行中甚至走到祭場中拍照錄影,甚至指揮族人擺姿勢給他們拍照比比皆是。
訪2.部大校長 拉夫瑯斯
近數十年來原住民文化在漢文化強勢入侵、教育制度、都市化、經濟模式,以及根深蒂固的歧視中快速式微,孩子大多隨著出外工作的父母在城市裡長大,缺乏機會深入認識自己的根,在這樣的情況下,帶進大量不識部落傳統的觀光客消費弱勢文化,將神聖的儀式看作對外展演,不尊重這片土地與最初的主人。
訪3.拉勞蘭青年會 隨隊攝影
部落祭儀的規範,是為了維持祭典的神聖性,而他們如此要求訪客,同樣必須參與對這份神聖性付出責任。祭典本就是與祖靈對話的過程,不是為了給遊客玩得開心、看得爽快而舉辦的。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例,所謂的「五年祭」稱呼根本就不精準,在族語裡它稱為「maljeveq」,意思是「與祖靈的對話」,這是祭告祖靈的祭儀,從語詞本身就開始翻譯不對,因為外人只知毫無文化元素的名稱,對祭儀內容視而不見其禁忌,對於祭儀的主辦權歸屬,也已經偏離了原有的軌道,總之我行我素是最佳寫照。
訪4.中研院 胡台麗
別的部落族人指揮在地青年!這是不只不守規矩,已經是反客為主了,正如同這個國家對待原住民的姿態,讓人分不清主客是否移位了。也無怪乎一般遊客視祭典規範為無物了。以這種心態而來的觀光活動,等同把部落當作動物園,帶人進來參觀遊樂,而不需對祭典本身的神聖性有任何責任。因應外來遊客,族人是否就得放棄族語而改說國語?是否族人得要拋下古調改唱流行歌?部落文化傳承已經不容易,近年族群意識在原民行動者努力下稍見改善,逐漸有青年返回部落尋根,但是劣質的觀光文化,卻愈來愈強烈地威脅了傳承。
訪5.部大校長 拉夫瑯斯
弱勢文化最怕變為樣板,意味這個文化已不再活著,無法持續流動而有新的產出,不再是生活與習俗。其實要尊重祭典,不是從音樂響起的時間開始,而是從籌備就要開始,因為那都是祭儀不可分割的部分。當然會有一些外地友人前來,拍拍照或是一起參與分享,我們都很歡迎,但是:鏡頭貼部落族人們很近,或是叫部落族人們擺姿勢,更甚者直接動手指導。雖然照片或許漂亮,但是這樣跟部落有好的互動嗎?部落祭典是獵奇的好材料?說真的部落不需要你們如此幾近蹧蹋的紀錄與宣傳,不要逼我們以後把你們全部擋在門外快走不送。 一個帶著專業相機出門的人,請切記把謙卑的學習心也帶出門,要確實徵得被拍攝者的同意,這些文化是這片土地的根,祭儀不是表演耆老不是演員!所有的傳統文化活動,現在都被大批專業與非專業攝影者獵殺,為了記錄是不是傷害了這個活動,原本的意義、神聖性、傳統規則、流暢度?是不是妨礙了參與者投入活動?記錄者不干擾的原則,應該是不變普世價值吧。因為沒有任何人有義務,為了你的照片的美觀而配合你,沒有任何文化,該為了記錄影像的戲劇性而變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