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病童 快樂彩繪人生
【記者蘇又婷/台北報導】為了讓腦性麻痺的病童可以與一般小孩接觸,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在中正紀念堂舉辦「彩繪台北,踩近距離」的活動,讓許多病童與正常的小孩一起繪圖,一起做模型。
因為腦性麻痺的病童外出相當不便,需要攜帶許多輔具,例如幫助進食或行走的工具等等,雖然相當繁雜,但是協會還是盡可能的帶病童們出來活動。
社工員周玉玲小姐說:「腦性麻痺通常是因為腦部缺氧窒息一至兩分鐘所導致的。」腦性麻痺因為大腦某部分損壞,所以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病友有肢體障礙,而百分之五十的病友則會有智力的問題。腦性麻痺又分為許多類型,各個類型所表現出來的症狀與之後的發展又會各有所別,所以非常需要醫療團隊的合作,給予每位病友個別的治療,才能有效的復健。
其中有位參加活動的病童一直躺在推車裡,不像其他病童能自行走動,周玉玲說:「浩?就是高張力類型的患童」,所謂高張力也就是四肢僵硬很難行動,而因為肌肉緊繃也會影響到視力或語言發展。周玉玲表示:「雖然浩?不能動也不能說話,但他很聰明,你說什麼他都會了解。」
浩?今年十歲,因為母親早逝所以從小都跟阿姨一起生活,阿姨跟他的互動也非常親密。沙畫是由阿姨握著他的手慢慢畫出來的。躺在推車裡的他,很高興的看著阿姨和社工員幫他完成模型。浩?雖然不能說話,都透過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幫助他表達自己的情緒。記者問他今天開不開心,浩?很開心的高舉右手,阿姨說這就是高興的意思。阿姨問他:「那生氣要怎麼比?」,浩?就雙手環抱胸口表示給我們看。
而另一位病童念宗則是後天性的腦性麻痺,因為三個月大的時候從床上摔下來而重擊到腦部導致的。念宗一開始也是重症,透過復健現在已經變成輕度的了。今年國二的念宗從小就必須接受一連串的復健,周玉玲說:「物理、職能、語言、認知等等的治療是最常見的,也是很必須的。」雖然有些病童透過復健也無法再復原,但假若病友沒有復健,病情就會更加惡化。
延伸閱讀: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