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王昶閔 用策略包裝新聞

2008/12/18 02:00
2,437次瀏覽 ・ 3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呂岳修/台北報導】王昶閔的「追尋失落的大愛-台灣器官捐贈、移植的困境與相關健保議題」系列報導今年不僅獲得第二屆醫藥新聞獎,也得到第三十四屆曾虛白新聞獎肯定。王昶閔表示,感謝報社的主管與同事們,因為他們的支持與協助,才能讓如此龐雜的內容,獲得完整與顯著的呈現。

一般認為醫藥新聞相對於其他類型報導較容易被忽略,王昶閔如何讓自己的專題受到報社重視?王昶閔說,只要準備好,不怕沒版面。「追尋失落的大愛」系列報導,從二○○七年一月於醫師那得知一位罕見的急診病例起,我開始蒐集赴中國移植器官以及台灣器官捐贈的相關資訊,其間經過交叉查證,和與專業人士及家屬訪談,加上同事的協助,採訪過程中就已完成數十篇的報導,一口氣全部呈報時,編輯認為內容夠完整且值得關注,就在頭版呈現,並做了好幾天的系列、後續報導。

王昶閔指出,從此次的專題發現,台灣的醫療不僅是制度不完善,更應強調教育和預防,而非注重在末端的治療。以器官捐贈來說,家屬通常不清楚移植是否真的必要,假如知道器官的來源可能涉及非法,或許就不會鋌而走險。從醫生教育來看,安寧、生死學觀念的倒退使得醫生不懂得如何面對死亡,過度急救讓家屬承受再一次的傷害。且器官接受者是否從此幸福,還是生活能力降低影響整個家庭?又器官捐贈家屬面對社會傳統觀念(保留全屍)的煎熬與捐、受雙方不能見面,思親的渴望,是否有完善的悲傷輔導機制都延伸更多的問題。

不僅是專題報導,看似老掉牙的菸害、嚼檳榔問題的新聞,王昶閔都有辦法用策略包裝新聞,增加報導的影響力。王昶閔指出,以菸害為例,國外非常注重這類的問題,不時可以看到外國政府對香菸提出政策來控管,或是有研究報告提出新的研究數據,而這些新資訊就時常出現在外國媒體的頭版,我想,主題或許平凡,但確實有新內容,藉由國外的報導來做連結,讓「舊瓶新酒」能重新上市,取得民眾的關注。

王昶閔認為,過度渲染、索求、不專業的報導的確存在,媒體應該更謙虛一點。雖然外界覺得媒體品質每況愈下,但對自身而言,有意義的議題自己關心,自然愈搜愈多,透過學術、外電等方式切入報導,揭露問題,對自己有個交代,盡量做到問心無愧也是負社會責任。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