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太少?
公民記者 張讚國 高從霖 香港報導
電影雖然是創意媒體,卻往往以娛樂爲主,内容充滿暴力、性和權勢,引人思考或感動心靈的作品不多,特別是美國好萊塢生產或發行的聲色犬馬影片,不是屍體就是裸體,香港電影院幾乎都放映這類外地片。
香港電影業在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於1987年停止生產影片後,逐漸走下坡。從1982年起,由於經濟成長、地產升值和電視興起,大型或獨立電影院也開始減少,財團院線出現。根據香港戲院商會統計,戲院被拆除的共有218家,很多頗有特色,例如左派的銀都戲院。
依《南華早報》2015年1月19日報導,1994年香港還有112家戲院,到2014年只剩47家,減少了將近一半,而且分佈不均衡;香港的18區已有五區沒有電影院或只有一間。全部電影院共有3萬7千4百20個座位,平均每179人一個座位,台北則為64人。
在2015年《施政報告》中,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計劃保留文化與娛樂設施地區裏的空間,興建電影院,以促進本土電影業的發展。不過,這項措施被立法會議員認爲不切實際,因爲香港電影業無法與好萊塢競爭,其實,電影院數目也無關本土文化,只是閙區或商場販賣娛樂的一個地方。
香港不需要更多的電影院,政府花納稅人的錢吸引青少年看電影也不是好主意。因爲銀幕上的打打殺殺或美色誘惑,電影院不過是感官刺激的場所,談不上太多本土文化建設,頂多是外來大眾文化的擴散管道,或是財團賺錢的工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