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與生產互信 共造友善食安環境
【記者葉呂毅宏、張祐捷、王奎翰綜合報導】清晨六點的傳統市場,商家們忙進忙出。此時卻出現了一張年輕的面孔,他是吃吃便當的何勁旻。一大早固定來到環南市場,和熟識的店家採購食材。狹小的廚房僅能容納兩人通過,看起來只是一般的家庭式廚房,然而這裡就是吃吃便當兄弟的廚房。
李偉聖在知名連鎖餐廳的工作經驗,成為他們做便當時的警惕,他們堅持不使用味精,或者是過多的油和調味料,盡可能呈現出食物最原始的香氣。李偉聖更於訪談中說:「其實我們對於裡面那些東西講真的我們做餐飲業都覺得還好,不是都這樣子嗎?我覺得最好笑是什麼,他們這個鍋底有什麼高纖,喝了有什麼好處,結果高纖是什麼,高纖味精,然後就說這個湯是高纖的。」
除了生產者的問題,吃吃便當更強調,消費者在要求食物品質的同時,也要肯花錢,兩方互相信任,才能讓社會越來越好。李毅誠指出,爆發食安時候也超氣,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就要去吃那些,覺得就是大家要肯花錢,生產者要有良心。要有點互相信任,消費者願意花,可是店家要讓消費者信任。
吃吃便當採取小規模經營,不去特別強調天然或是養生。他們的原則就是做出讓大家覺得好吃,自己也「敢吃」的便當。他們認為盡量就是做到名符其實。而且紅太快通常都是導致滅亡的第一步,大家對你的期待是不符合實際的,並以合理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做出比一般便當店好一點點的東西。
除了在食品生產鏈下游的吃吃便當店外,在上游也有一位,堅持理想、尊重這片土地、擁抱大自然的樸實農夫,林世豐。
好不容易採收的芋頭,卻被害蟲蛀了一圈。林世豐耐心地去被蟲蛀掉的部分,嘴巴裡沒有任何一句怨言。一般有著整齊作物的農場,都是採用噴灑農藥、施肥的慣行農法,世豐果園則採取萬物共生的秀明自然農法。林世豐說:「以前我們也用農藥,有時候會發現說,我們做過慣行,投入了成本,會希望有很好的收成,投入更多東西就會更要求,當你對植物只當成搖錢樹,他不會快樂,你生產出的東西,不會有該有的風味。」
一棵垂死的柿子樹,葉子落光、樹枝乾枯,連樹幹都被蟲蛀一個大洞,但林世豐相信,植物能感受到人們對他的關心。捨棄慣行農法後,林世豐馬上遭遇了挫折,收成減少、被鄰田農家排斥,加上家人長輩給的壓力令他備受煎熬。林世豐表示,有時候會陷入彼此的掙扎,可是又覺得說這樣放棄了也不行,我現在也撐了三年,或許再撐個四年就成功了。
但也因為採行了自然農法,林世豐才有機會深入認識土地,他看待果園的心情,也和以前有所不同。林世豐表示,做自然農法後來你當農夫會感後到當農夫的快樂,以前做慣行農法時只會想到要有多少的產量、要投入多少的成本。轉自然農法後,有其他的時間,那大自然是你的導師,要從中去觀察。我們就開始觀察植物生物的變化,然後因為這樣我們拍到很多稀有的昆蟲。
堅持理想的背後,是對於土地的熱愛,也是他對子孫健康的關心。然而要求水果價廉,卻又要果肉豐富甜美的同時,我們時常忘了食物最真實的滋味,也忘記關心它們的生長環境。林世豐希望用他的力量慢慢讓很多人知道,慢慢支持友善農作。
吃吃便當的努力以及世豐果園的改變,都是為了消費者的健康著想。但是若要建立理想的食安環境,這可不夠,還需要消費者的理解與支持,不貪小便宜、正視食物價差的原因,才有可能吃出健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