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提早長大的阿美族孩子
【記者簡珮津/台北報導】阿美族稱漢人為「白浪」,整個夏天,身為白浪的毛致新導演都在萬里和阿美族孩子度過,用鏡頭紀錄阿美族孩子的生活,完成「白浪 夏天」這部紀錄片,帶領大家看皓澤與子傑這對兄弟在不和諧家庭中的各種狀況。
浩澤和子傑是萬里地區的阿美族孩子,他們的媽媽在民國九十三年時離家出走,爸爸則酗酒且偶爾會動粗,浩澤想要逃離這樣的生活,於是選擇到外地工讀,看似無關緊要、整天遊蕩瞎
混的弟弟子傑,其實將家裡的情形看的一清二楚。
浩澤離開家後,他爸爸卻不支付他們生活開銷,要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孩子自己繳學費、過生活,浩澤四處找工作,卻因為未滿十六歲不斷碰壁,「為什麼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孩子,必須要到處找工作,這不應該是他該煩惱的事情。」毛致新導演認為,一般孩子在那年紀所要煩惱的不應該是沉重的生活負擔,這樣的現象是相當不公平的。
毛致新導演因為接了一個教育部的案子,所以到萬里拍攝當地學校情形,認識了當地的學生,「拍完後看了那些孩子的處境,覺得很值得留下來繼續紀錄。」原本想探討都市原住民孩子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但拍攝之後,毛致新導演發現問題不只因為他們是原住民,而是這些孩子的家庭普遍缺乏的溫暖、承受過大的經濟壓力,導致他們必須提早長大,「我試著從最單純的角度拍攝,不刻意強調他們的原住民身分,希望大家看到的就像是我們身旁的孩子。」
「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想要看所謂的壞孩子背後有什麼原因造成他們現在這樣子。」片中的主角不愛讀書,時常在外遊蕩,無照駕駛、未成年吸菸喝酒……幾乎是人人眼中壞孩子的模樣,毛致新導演於是想探討,他們為什麼會變成大家眼中的壞孩子,而除了本身的個性之外,環境就是最大的主因。
此片入圍「公與義紀錄片徵選活動」,對此導演表示:「拍紀錄片無非是想讓大家看到,因此當然是很開心。」導演認為:「公與義應該是指片子的精神,強調不公平和不合理。」片中孩子失去競爭力,被現實生活壓迫,主要是因為不公平的環境影響導致。
此外導演談到,子傑原本是在跟同學比賽誰是倒數第一名的孩子,在努力讀書後,國中基本學力測驗PR值達到七十九,也就是一百個人中他贏了七十九個人,由此可見子傑本身是可以讀書的,卻因為環境的關係而養成吸煙、喝酒等較不好的習慣,由此可見,環境是導致他們成為人們眼中的壞孩子的主要原因。
觀看紀錄片影展的民眾吳玲仁說:「這部片點出了家庭社會結構性的問題,小孩的選擇很少卻又不想回家,肩負著許多壓力。」浩澤為了生活壓力必須出外找工作,而回家又必須面對關係不和諧的父親,這樣的情形下自然會衍伸出許多問題。民眾曲小姐則認為:「看完這部片,覺得自己跟現在的孩子有點代溝,因為他們講話都很無厘頭。」
延伸閱讀:公與義記錄片徵選活動、 「白浪 夏天」完整影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