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稻作收成的水稻徒長病
在池上鄉經營池祥米店的米博士鍾運祥先生.去年還曾經風光的舉辦百人插秧以及稻米的收割體驗.可是今年的第一期稻作卻接二連三的出了狀況.插秧時因為不同的秧苗場提供的秧苗出了問題.使得大量的秧苗枯死而必須耗資費力的補救.而現在兩個多月後的稻秧卻又出現了相當多的台語俗稱稻公的徒長病秧穗.由於自產自銷一向對於稻米的品質要求相當嚴格的米博士鍾運祥先生無奈的說.以我們農業的優秀改良技術.一二十年來還讓這種水稻徒長病繼續存在而無法有的效改善根絕.農民們除了得靠天吃飯.耕作農田還得學問多..以下我們來聽聽他對水稻徒長病的介紹..
約在秧苗成長的兩個多月後.整株秧禾中會長出比正常健康秧苗高出2/1或3/1高.葉片較瘦.色澤呈現黃綠的稻穗.此種稻穗.就是稱為水稻徒長病.台語俗稱(稻公).其病原被認為是秧苗稻種播種時的消毒不良有關.插秧後成長過程會陸陸續續的出現在秧穗中,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發現後持續不斷的連根拔除.若沒有拔除則大部分病株會自然枯死.但是枯死後的徒長病稻穗會因為通風不良而滋生病菌使得該株或附近其他正常秧穗感染而得到紋枯病.也有部份徒長病稻穗因為較不明顯.則會跟著正常的健康秧苗一起成長至長出稻穗.量少且穀粒會呈現白色或空殼.但也會有少量的成熟稻穀.因為徒長病成長的稻禾會比正常健康的稻禾較早出穗.因此收割時該稻米大多呈黑色或暍色.吃起來酸酸澀澀的.也因此讓整期的稻作收成包括紋枯病所成長的不良稻米都混雜其中..使得稻作的品質打折.價位評等下降等.農民收成減少還得增加工作量還有生產的金錢成本,
這種水稻徒長病持續一二十年來仍然不斷的發生.以臺灣精良的農業科技改良技術卻無法根絕改善.這也是無奈的農民們無法理解之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