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生態綠園 台北綠寶石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在北投雨聲街熙來攘往的車陣中,越過馬路,通過木造的旋轉入口,馬上就進入一處充滿芬多精與清新空氣的樹木林園,這就是「芝山岩文化生態綠園」。
「芝山岩文化生態綠園」在二○○五年最後一天開園,是台灣第一座結合考古遺址、古蹟、動植物棲息地的文化生態複合園區。
台北鳥會芝山岩志工傅竹君說:「芝山岩本身就是活的博物館,結合舊彈藥庫的再利用及解說導覽,讓民眾定點並深入認識山頭上豐富的歷史遺跡和人文生態。」
「芝山岩文化生態綠園」改建當年保衛士林官邸的陸軍彈藥庫閒置房舍,一樓有解說員講解芝山岩與周圍台北城的發展關係,並以蠟模、實物複製,重現史前時代的生活情境。
「生態綠園最大特色是,取自於自然、用之於自然。」志工傅竹君表示,芝山文化生態綠園是全台第一座文化生態公園,以「接觸自然」為定位,希望讓孩子親身接觸中學習與成長。芝山岩有十多種鳥類、蝴蝶及昆蟲、兩百餘種原生植物,於六千年前開始,從最早的圓山文化人、原住民、清代漳州人、日本人等,都在芝山岩留下紀錄。
生態綠化園地內栽種的喬木或灌木種類十分豐富,許多是台灣原生種植物,例如楓香、樟樹、台灣欒樹、芭蕉、越橘葉蔓榕、輪傘草等多種。園地內將廣設解說牌,發揮生態教育功能。
一走進芝山綠園隱約可聽到蟬鳴蛙叫,走進榕樹步道可看到兩旁類似沼澤的水生池,穿過老榕樹後,頓時豁然開朗,整個綠園都映入眼簾。傅竹君表示,園內兩棵近兩百歲的楓香老樹,是清朝及日治時代芝山岩為保安林所遺留下來且難得一見的「巨木景觀」,記錄許多歷史回憶,記載著臺北古城的喜樂與哀愁。
通常傷鳥治癒後如情況若允許野放,在拾獲地點野放最適合。芝山綠園原就有發展環境教育的特色,在企業與政府的資助下,終於在園區設立了野鳥護育中心「得得之家」。
野鳥學會解說員劉華森表示,「得得之家」的命名緣由,是鳥會在十四年前接收到一隻落巢的領角鴞寶寶--布萊德(Bread),布萊德因為人為不當的餵食白麵包而致羽毛脫落過世,野鳥護育中心為紀念牠,就以其小名命名為「得得之家」。
劉華森說,「得得之家」可以看到夜鷺、黑冠麻鷺,水生池裡也有台北樹蛙等本地生物。除了生態外,一萬年前當台北盆地還是台北湖時,芝山岩是少數浮出水面的小島之一,富有海生植物、海貝化石、先民生活遺跡,是一座活的生態博物館。
芝山生態文化綠園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全票五十元、優待票三十元,老人、嬰幼兒、身心障礙和當地里民免費進入。
圖說:台灣國鳥台灣藍鵲/記者范道瑛攝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