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消費勸?
消費券是政府為搶救經濟所訂定的新政策,但美其名台灣民眾可隨心所欲的購買自身所需,但其卻是政府為因應刺激消費不得已的做法,究竟「消費券」是一筆意外之財?還是勸導鼓勵民眾買東西的「消費勸」?
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二年級 楊鈺君/花蓮採訪報導
近日全球經濟用委靡不振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而台灣也受到此波經融風暴的影響劇甚,國內消費市場景氣低迷,因此,政府為搶救我國經濟危機,決定於西元2009年1月18日統一發放等同於新台幣的消費券,每人均可領價值三千六百元的面額,而許多台灣民眾對這天上掉下的意外禮物感到欣喜,伴隨著農曆新年的到來,民眾更是對消費券的到來各個引頸期盼。
但消費券雖可說是一筆意外之財,表外上雖然能使大眾購買所需,進而刺激國內愈趨不景氣的消費市場,但這價值新台幣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更進一步的意義,卻是政府舉債向我們的下一代借錢所印製而成的,並非大家所認為的掉下來的禮物。而政府為搶救台灣經濟不得不出此下策,發放消費券為台灣經濟做CPR人工呼吸,但此政策真的能夠使我們的不景氣指數提升嗎?還是只會使台灣未來的主人翁背負更多的債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