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音樂 展演活動隨時看
【記者顏偉哲/台北報導】「音樂這門藝術的生命,起碼有一半是活在現場的舞台上。」「城市音樂」平台企劃統籌馬世芳,侃侃而談「城市音樂」平台計劃。而「城市音樂」的目標是製作現場音樂展演的記錄,讓樂迷重新體驗音樂人與他們的原創音樂作品,也為創作音樂界帶來嶄新的時代。
在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第三屆的Punch Party中,馬世芳首度公開「城市音樂」的計劃與概念。馬世芳說:「『城市音樂』這個構想,是我跟中華電信的音樂專案辦公室一起提出來的。目標是預計在一年內,錄製超過五十場高品質的現場音樂展演實況,用計次收費的方式,提供樂迷線上收看及收聽。」
而平台啟用至今近八個月,已經完成超過三十多場的展演內容。不論是以龐克搖滾為主的「滅火器樂團」,或是融合國樂與爵士曲風的「絲竹空爵士樂團」等表演內容,都可以經由網路、手機與mod(隨選視訊)的方式,在任何時間與地點,觀賞精彩的表演。馬世芳強調,錄製的內容並沒有限制樂團或曲風,只要表演內容精彩,就是「城市音樂」想要的。
會投入這樣的工作團隊,是因為馬世芳分析台灣的音樂產業後,發現近幾年在實體發行唱片的市場並不景氣,但現場音樂展演的活動與文化卻是越來越蓬勃,而且表演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元。目前在台灣,有許多從展演文化竄起並走紅的歌手,像是十多年前的歌手伍佰,或是近幾年的張懸、蘇打綠及盧廣仲等,都是循著相同的模式站穩台灣音樂市場。因此馬世芳認為:「展演文化在台灣,已經是銳不可當的趨勢。」
除了展演文化的影響外,錄製器材的進步再加上網路傳輸的便利,除了降低錄製成本外,畫質與音質也更能夠要求。馬世芳認為,這對樂迷來說,不必再透過影音網站,觀賞樂迷用數位相機拍下的表演片段;而對無法親臨表演現場的樂迷,也能透過平台,跨越時空的阻隔,看到完整表演內容。對表演者而言,錄製的作品也可以當作介紹自己或樂團的最佳素材。這些文化與科技的因素,讓「城市音樂」的計劃得以執行,也為台灣獨立音樂找到新的方向。馬世芳笑著說:「如果時間推回五年前,這個計劃恐怕無法進行。」
目前參與「城市音樂」計劃的人員約有十多位,共有三組拍攝團隊。其中,中華電信音樂專案辦公室主要是提供平台與硬體支援。而擔任企劃統籌的馬世芳,則是扮演協調音樂人、live house(地下樂團的表演場所)與中華電信之間溝通的橋樑。中華電信音樂專案辦公室人員說:「相對於唱片的實體發行市場,數位音樂的『無實體發行』市場,會成為未來主流。經由數位音樂格式及網路平台,可以讓更多人注意到獨立音樂出色的作品。」
馬世芳說:「許多人一起聽同一張專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這樣的時代也不會再回來了。將來音樂的市場,會從大眾走向分眾市場。」所以,深耕分眾市場以及為獨立音樂發聲,是「城市音樂」所扮演的角色。未來,中華電信音樂專案辦公室人員也強調,有大家的支持,「城市音樂」會繼續做下去,希望能推動台灣獨立音樂產業與展演文化的發展。
延伸閱讀:「城市音樂」官方網站
圖說:圖為「城市音樂」企劃統籌馬世芳 記者顏偉哲/拍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