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喜事 單親爸媽把蔬果「嫁」出去
【記者劉敏、楊時育/花蓮縣報導】在好山好水的花蓮吉安鄉,走進鄉間小路,可以看到大家在農田中辛勤的除草、手工採收農作物,再千里迢迢從花蓮載到台北販賣。這裡是「花田喜事」,也是花媽徐妍花、花田阿伯趙子崙及單親爸爸媽媽共同建築的有機耕種天堂,用對這些蔬菜滿滿的愛,在台灣日益蓬勃的有機市場闖出一片天。
花媽徐妍花開心的拿著櫻桃蘿蔔合照。 攝影/劉敏
投入有機農業 將蔬果當子女照顧
在製造業及服務業有二十三年工作經歷的徐妍花,在飯店工作時與趙子崙正好是同事,因緣際會之下發掘兩人對農業有共同的興趣。徐妍花在兒女長大後,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念頭愈發強烈。她說:「之前的工作是為子女、為家庭,那經濟已經到達某種程度之後,我覺得子女也不需要我在再操心了。我就在想,接下來總該為我自己了吧!」於是她離開之前的工作崗位,答應時任花蓮縣深耕公益發展協會多元就業專案經理的趙子崙,毅然決然地投入農業工作。他們於二○○五年共同創立花田喜事,租下了兩公頃的田地,開始他們的第一步。
趙子崙表示當時創業之初發現花蓮的休耕地多,和徐妍花思考了很久,如何讓花蓮的好山好水好土地獲得充分運用。最後,他們採用有機農業耕作的方式,成功爭取到當時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與單親爸爸及媽媽們一起,以友善對待、耕作土地的方式,養活自己。兩人雖然不是夫妻,卻有比夫妻更有默契,合作帶領花田喜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花田阿伯趙子崙為花田喜事的靈魂人物之一。 攝影/劉敏
趙子崙說:「花蓮其實蠻多單親家庭。如果是單親家庭的話,所有照顧家庭的責任,都會落在一個人身上。」比起一般有兩個人一起承擔責任的家庭來說,更加的辛苦。他認為,因為單親家庭時不時就要照顧小孩的需求,從事農業會是一個比較方便的選項。而初期的花田喜事十一位一起打拼的單親爸爸、媽媽,有些小孩子年紀還小的,就會把小孩子帶到花田喜事來,大家一同輪流照顧,徐妍花笑著說:「有些孩子從小就在花田喜事長大,還因此就對農業感興趣了!」她說有些孩子還因為這樣,跑去農業相關的學校學習。
挑著要送到顧客手上的有機紅豆,徐妍花說:「我把他它們當成我的子女。」她表示用著辦喜事的心情,把農作物撫養長大,再將他們的子女嫁到顧客的手上,就像牽著姻緣線的感覺。「就是用這樣的心情,把所有心力放在這裡,就不會有其他的心思去想別的。」讓自己的心情比較好,生活更加充實滿足。在花田喜事待最久的陳麗嬌阿姨說:「耕作其實應該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我把他們都當作我的子女阿啊!看到他們熟成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滿足感。」徐妍花也笑道:「這些蔬菜真的能感受到我們對它們的愛心!」
花田喜事裡仍在成長的蔬果。 攝影/劉敏
遭逢困境 花田喜事轉型成功
由於當時台灣已加入WTO,政府被要求不能直接補助從事農業耕種的人,於是二○○七年的年尾,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補助被迫中止。趙子崙說,當時真的很迷惘,心裡也非常掙扎。之前這樣有機耕作的方式,養土養了三年,有些小小的成就了,該不該繼續?如果要繼續的話,仰賴補助才能頒發的這些單親爸爸、媽媽們的薪水該如何是好?
和花田喜事的單親爸爸媽媽們討論思考了許久,決定還是將花田喜事繼續運行下去。有些孩子已經大的單親爸爸、媽媽決定轉職到其他的行業,徐妍花、趙子崙和留下來的三位則自力更生、繼續打拼。而剛好的是,先前努力了三年,在得知補助方案被迫中止時,花蓮縣政府正好頒發了無毒農業示範部的認證,給予花田喜事肯定與信心。之後,他們也找到固定的運作模式,星期一到五從事耕作,六日時則從花蓮北上千里迢迢到台北的市場販賣,維持生計。一路辛苦至今,也打出了名聲,電視台及媒體皆來採訪,很多活動也邀請花田喜事設攤。
友善土地 讓子孫能吃得更快樂
趙子崙認為:「如果因為你的生活需要,想盡辦法把土地榨乾,用各種的方式很快的獲取金錢,那對於土地的傷害跟破壞是非常浩大的。」他說,他們一直在警惕自己,今天是因為他們和這些單親爸爸、媽媽,需要這樣有機農耕的方式,來養活自己。更期許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後,他們的子孫能夠靠這塊土地,種出來的東西能夠讓自己吃的更快樂、活的更快樂。
徐妍花說,如果只在心裡想不動手做,所有的理念都是空談。「所以要實作、實用,然後再實行,以這樣子的方式,來跟大家共同做下去。」友善土地,並和如同家人的單親爸爸、媽媽們一起有機耕作,是徐妍花與趙子崙的理念,也是已經創立十年的花田喜事一直以來貫徹的宗旨。徐妍花希望能從花田喜事開始播種,一直延續影響到其他的農業經營者,與其他單親爸爸、媽媽在有機農業路上一同扶持,不僅讓更多人能夠吃到健康的有機蔬菜,更是將這樣的精神與愛心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