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漢文基礎與傳統吟調

2016/04/29 20:50
3,174次瀏覽 ・ 1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漢文基礎與傳統吟調 洪澤南

https://youtu.be/UFytHrvnu9A

照片
照片

大稻埕「劍樓書房秀才調」、「天籟吟社文人調」講座說明:宣統三年(1911),秀才趙一山夫子在當今的永樂市場南側二樓自設「劍樓」書房,為數百位台灣子弟開啟了漢文詩學堂奧,古雅的秀才調──通稱的「劍樓調」流傳至今;1921年,耆儒林述三夫子的「礪心齋書房」發展成「天籟吟社」,最具韻律節拍之美的文人調,通稱的「天籟調」至今亦傳唱不絕。

洪澤南老師:國立政大中文碩士,淡水社大、北投社大、國父紀念館漢文班講師。於漢文師承劍樓派耆儒李柏臻先生,長期研究劍樓書房,天籟吟社等傳統文人調,詩詞歌賦及古文等領域,致力發揚典雅、精緻的母語文化。與學員共同作讀書的朋友,引導學員學通漢語的四聲八調,能吟詩,會作詩,進而奠定深厚的漢文基礎,培養獨立治學的能力。

授課領域:漢語音韻、台語文學作品選讀 「吟唱的主體性」。強調 詩歌吟唱本係依漢語平仄、陰陽、句法、協韻而產生的誦讀、演唱方式,音樂的來源建立在「文字即歌譜」的基礎上(尤其是「四聲俱足、八音分明」的漢語,如台語等),有所別於流行歌曲、西洋樂曲,吟唱絕非、也不應該是曲譜「套來套去」、一成不變的「歌曲」。

目前,北台灣最有名的吟調–「天籟」、「劍樓」、「灘音」,其實是「外人」用來稱呼他們的,以方便區別詩社,並彰顯他們在吟唱上的特色,而不是詩社的諸君子拿來「自鑠」的!天籟吟社社長張國裕先生曾嚴正指出,天籟弟子吟詩時,不應該自稱「天籟調」,因為文人「以文會友」,用詩歌相酬酢時,唱出來的吟調也許「小異」,但其平仄、陰陽、句法、協韻等「主體」必定「大同」。所以,吟詩就是吟詩,不是什麼「江西調」、「流水調」、「鹿港調」……的問題。正視吟唱的主體性,我們漢語系各族群才有「交集」,「大家來吟詩」也才有趣味!

這段(念奴嬌)詞,取自於《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 洪澤南先生,他長期以來對於傳統「讀」書文化的發揚深具使命感,從七、八十歲的民間耆儒,到十來歲的小朋友,皆敬慎以赴,並且提供了最佳的教學資源。《禮記》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兩段話,正是國父紀念館漢文基礎與傳統吟調老師洪澤南老師團隊的心情寫照。

照片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