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旅行不忘公益 實踐樂活人生

2009/04/13 00:17
2,02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1 【記者杜宇雯/桃園報導】很多地方的人如果懂得一點點作生意的技巧,他們就不會這麼貧窮,褚士瑩說,「我永遠都沒有辦法忘記我十八歲那一年到印尼旅行,我每天最怕的時候就是打開火車或公車門的那一剎那,因為我永遠不曉得我打開車門後底下有多少小手等著我。」

憶聲基金會從二月份開始舉辦了一系列樂活人生公益講座,第一場講座「在公益旅行中看見自己」邀請到活躍於公益旅行的旅遊作家──褚士瑩與大家作經驗分享。憶聲基金會副執行長曾?雅表示:「樂活就是用最少的資源過最好的生活,而褚士瑩就是實踐樂活的最佳典範,而樂活這個精神發揮到公益旅行是最直接貼切的」,公益旅行也是憶聲基金會未來所要推動的方向,透過這次演講,希望大家都能做對宇宙有意義的事情。

褚士瑩小時候住在高雄的鄉下,一套諾貝爾文學著作,在他的心理種下渴望到世界各國去旅遊的種子,他說,「諾貝爾文學著作的作者來自不同的國家,描寫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其實我不太記得故事在寫什麼,但我會去幻想書裡所描寫的景色,開始神遊,總有一天是我要看到這些景色。」因此他開始尋找到處旅行的機會或是利用申請獎學金出國,他想要趕快長大去看這個世界。

「只要有點錢,出國旅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褚士瑩在二十幾歲時到美國科技公司上班,他的工作就是到世界不同的地方開分公司,每半年換一個地方,他反問自己:「就算你開很了家分公司又怎麼樣?什麼是你的?你只是去了很多地方,變成一個沒有根的人。」於是他開始思索: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我想要再做一點什麼,那時候不管是我自己付錢(出國旅行)還是人家付錢給我(出國旅行),我都沒有辦法滿足。」於是褚士瑩在三十歲前辭掉了原本的工作,利用一年時間完成另一個夢想──到世界各國航海。三十歲後,他為自己設定目標,希望在旅行中為他人服務。目前他擔任全球NGO(非政府組織)的顧問工作,也開始了他公益旅行的路程。

到海外做公益旅行,常常有人質疑道:難道台灣就沒有需要幫助的人嗎?褚士瑩說,「你必須要會回答這個問題,你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做公益旅行,不然就只是假藉名義到國外去玩。」

褚士瑩提供大家一個答案做參考:台灣需要幫助的人的確很多,但台灣是個開放的社會,這裡有資源可幫助他們。在台灣捐一塊錢就可以發揮一塊錢的效用,但世界上很多地方是集權國家,例如在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過著貧窮線以下的生活,每個月只有七十美金(約新台幣兩千五百元)可用。對他們來說,你捐的一塊錢可以發揮十塊錢的效用。「在台灣大家都可以幫助,可是在其他國家,他們當地的人沒有辦法幫助自己人,但是透過公益旅行你可以幫助他們。」

「公益旅行即使是賺錢也可以是公益旅行。」很多人認為做公益旅行是有錢有閑的人才能去做,事實上現在也有很多打工渡假的機會,例如到澳洲、紐西蘭果園採水果。由於當地人力缺乏,如果你沒有去幫忙,這些水果就會爛掉,之前的人力成本就白費了,但因為有你的參與,阻止了環境資源的浪費,又可以賺到錢,何樂而不為?

很多人也常常問他,身為一個公益旅行家需要必備的條件是什麼?褚士瑩說,其實很簡單,第一,要養成平時就有做公益的習慣,「如果你在自己的國家都沒有做過相關公益活動,那麼你怎麼會『突然』知道他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他們的心態是什麼?」第二,則是要有旅行的經驗,如果出國第一天就水土不服病倒了,或是不熟悉當地的情況,到那邊第一天就受不了,假使連自己都無法照顧好,不但無法享受旅行,更遑論幫助別人。

「在公益旅行中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褚士瑩問現場聽眾,大家不約而同的說:「是自己。」褚士瑩提出對公益旅行的反思,很多國際志工到其他國家去幫忙蓋房子、教英文或教電腦,但是這樣真的能幫助他們嗎?「你們有沒有想過,勞力工作可能是當地人唯一能做的事,結果你就把它搶走了,只因為你是做免費的,那麼你是幫助了他們還是害了他們?」也許對那些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口井更甚於學英文、學電腦。

褚士瑩常說:「要做對宇宙有意義的事。」但是大家往往都只想到自己,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很少真的用心去關心別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學會傾聽才能做對別人有益的事。」

延伸閱讀:
1.憶聲科技文教基金會網站
2.NGO非政府組織台灣網站
3.褚士瑩部落格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