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百年景美橋 緊繫地方鄉土情懷

2009/05/15 17:19
4,32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前身原為?公橋 改建後盼為景美新店地區注入新活力

 坐落於文山區景文街上,跨越景美溪與新店市順安街相互連接的景美橋,於十三日正式封橋改建。
 自民國五十二年第三代景美橋完工通車迄今,景美橋橋齡已達四十五年之久,其結構已不符現行的耐震安全規範及橋梁承載力的要求。此外,也希望藉由改建將原本擁擠的通道拓寬,讓景美橋的功能更加完善,也延續景美橋兩百多年的歷史傳承。
 文山區公所民政課課員黃怡仁引述耆老林枝瑞的話表示,景美橋前身為?公橋,老一輩在農業時期相當依賴此交通便道,由於當年景美端的?公圳水質清澈、水量豐沛,在地人在天氣晴朗時喜歡下水游泳、捉魚,生活用水也是由此而來,景美特產香魚更是出產自?公圳。
 黃怡仁強調,這一部分的特殊記憶,是年輕一輩無法參與的,是耆老們的童年記憶。
 黃怡仁認為,第三代的景美舊橋已進入歷史,第四代的景美橋是新的開始,在這樣世代交替的時候,透過文史紀錄、遊戲活動等不同的懷舊活動,使後人都能體會前人的辛苦,將可緊密連結景美新店地方的鄉土情懷。
 景美橋的演變是一項不容抹滅的紀錄,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事詹志明回憶道,居住於景美五十多年了,看著景美橋的逐步改變,很是欣慰。
 據他所知,最早景美橋的出現要歸功於水利大師郭錫?,他為了開墾荒原,而興建了當時的木製景美橋,並於橋下設計木槽依附,以連接兩岸的圳渠,將溪水引入景美鎮灌溉農田,其引水工程範圍長度甚至到台灣大學學府前的道路,現在於碧潭岸邊的引水處還可看到紀念他的「?公圳碑」,台灣大學正門口的人行地下道牆壁上則有?公圳的歷史介紹。
 詹志明也表示,景美橋在交通上的連結,對於附近居民有著相當的重要性,他笑著說,自己和太太能共結連理,景美橋的存在功不可沒,當時,他的太太居住於新店市那一頭,每天過橋往返台北市工作,進而和他認識、交往而共組家庭。
 他說,對於景美橋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小火車在橋上的出現,記得當時煤礦公司為了運煤於兩地,一條鐵軌就這麼架設於景美橋上,形成了十分獨特的景觀,不過,在文山行政區域被劃分為台北市之後,小火車也跟著消失,他不禁大嘆可惜。
 即將改建的新橋為第四代的景美橋,詹志明感慨地說,景美橋在文山區的地位,不是用古蹟兩個字就能形容,它讓兩地居民的來往更加活絡,進而促進發展。
 他表示,現代的交通大為方便,公車、捷運到處都是,深怕人們不再徒步通行,也不願了解景美橋的歷史由來,希望藉由這次封橋改建,讓居民注意到景美橋的重要性,也期待新橋的落成。

照片

▲景美舊橋將走入歷史,盼藉由改建讓居民了解景美橋的重要性。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