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的編織藝術
以「八部合音」驚豔全世界的布農族,男子善於狩獵,女子精於織布,織布技術相當高明,因此有了極富傳奇色彩的百步蛇菱形織紋的傳說。
就是以前布農族當時婦人為了要織一件漂亮的背心給她先生,她就很煩惱就走在路上 結果碰見百步蛇媽媽帶她的孩子,他就跟那個媽媽說:我可不可以借妳小孩子的那個菱形
我帶回家作參考這樣子
百步蛇媽媽說好 可以
那7天之後可以把我的孩子還給我嗎?
當時婦女的技術很厲害,一兩天就做完一件背心。附近的婦女覺得 你的背心好漂亮喔 ,所以就每個人就借小蛇帶回家,可是借借借大家, 小蛇就被折騰死了! 對。
7天以後媽媽 要來找那個孩子 ,結果把那個孩子送出來已經是屍體了。 蛇媽媽就很生氣說:妳們人類欺負我,我要回去跟我的族人說。
所以那天晚上人跟百步蛇 就有一個人蛇大戰, 可是搞到最後變成兩敗俱傷 ,就達成一個協議說:以後你們布農族要織我的菱形紋當作紀念我一樣 就是說協議變成朋友 所以 我們叫百步蛇 ka–viaz。朋友的意思, 所以從此以後我們的背心就有一個菱形。
早期是黑色 那我們就發現 我們跟排灣族 魯凱族 族群怎麼這麼像 所以我們就改成藍色
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還加一點黑色 黑色部分 那裙子呢 他是兩片 兩片裙 像我現在頭帶的是古早的
要放一點紅色 那男生的頭飾完全是紅色 那男生以前只有穿一個背心 Suli 加一個 裙子
因為以前去打獵的話 如果看到百步蛇 撕一塊丟給它 會講一句布農話說:請你離開,我要經過這裡。
早期布農族衣服主要原料是獸皮和麻布,一直到與漢人接觸後才有了改變。對布農族人來說,服飾具有其特別的文化意涵,當布農族男性成為狩獵英雄之後,被允許穿上鮮豔的紅色或是繡上英雄線,藉以表彰英勇的事跡。英雄線背後 它是在衣服比較下沿的地方 反正他若有做一條偉大的事蹟就一條, 那它做了6條就有6個不同的功績 有可能是去獵人頭或是打到 非常 像黑熊啦或是甚麼比較大型的獵物。
苧麻就是長這樣 我們只是取它的莖 它的纖維 那會去作採收 那採收好會取皮 清洗的時候它會加上
那個木灰 它的作用是把它做軟化跟漂白 苧麻好了以後 會把他往地上打 主要是讓它鬆軟這樣子 那
打完之後是接線 其實它的纖維很短 那做衣服需要很長的線 可能1條或2條的苧麻用沾著口水去把
它拈拈拈搓成一條一條比較粗一點的絲這樣子 那接完線 會做紡線 做完紡線以後就算是一個成品
比較細的一個線材 布農族顏色的詞彙非常少 那我們布農族的衣服又是以藍色黑色跟白色為主
那薯琅它長的很像番薯 它不好吃 吃起來很澀所以都拿來做植物染的材料用
這個臼 杵跟臼 她把布 染布或是苧麻就這樣打 打出汁液來 讓苧麻可以吸它的顏色 直接布
直接沾染它的汁液 這樣就是染色完成 對 在織布的時候 會先上這樣的線 然後就可以決定你要的顏色、寬。 這邊上完 就來這個織布工具 開始去做織 開始去做花樣。
近年來,熟悉傳統織布的婦女已逐漸減少,新生代甚至連正確的穿戴布農族衣物都有困難,有鑑於此,霧鹿部落在射耳祭中增加小布農的穿衣趣味競賽,看到小朋友手忙腳亂的動作,雖然笑果十足,但是卻凸顯傳統文化流失已到了臨界點。
隨著時代變遷及耆老們的逐漸凋零,方便穿梭在野地山林間,背負重物的頭帶製作也面臨失傳的危機,台東縣延平鄉的鸞山部落為了傳承頭帶製作的傳統,開設了頭帶製作的課程,利用晚上閒暇時間,部落老挑燈夜戰。
老人家的傳統要傳到下一代 以前我們阿公阿嬤要有這個東西才可以去山上工作
以前我們背的是去山上自己採 藤 自己削 自己做 現在就是改良的就是用這種的
比較方便沒有時間去山上採了
以前布農族編這個就是它的用途是要負重 現在我們村莊裡面會編織的已經很少了 ,我們在武陵就1個老人家會編織這個。 然後呢我們去請教她 然後把這個技術學會了之後 讓我們部落的人學會這個背帶
因為這個你要自己使用的 你必須要符合你自己頭的舒適度這樣背起來
所以我們這邊都會中間這邊會讓她們先量頭的寬度 完畢之後 會用這個竹子夾住它
有的這個竹子我們才比較好編織 有時候妳用不到你可以裝飾 綁在這裡就出去 把她綁起來 就好像是就像你們的頭飾, 對 對對 哇 好可愛喔
近年族人引進外來織布機具及技術,讓已經逐漸沒落的傳統織布技術再度露出一線曙光。
面對布農族編織藝術的斷層,很高興有人願意站出來傳承及創新古老的藝術,相信這些種子會茁壯成長,為布農族開拓更寬廣的天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