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物展編織城市記憶 再現傳統美學
【記者陶怡軒、李芊穎台北採訪報導】隨著傳統農業社會的沒落,舊時代的生活用品消逝在歷史洪流中。位於巷弄中的選物店,配合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舉辦荒物展,重現台灣的傳統工藝。
「荒物」指粗糙、原始跟質樸的生活器物,源自日本方言。大稻埕荒物展策展人謝欣翰表示:「用來自土地的素材去製作,所以它就會非常經典,不會有任何退流行的問題。」認為現在提倡的美學,多半是在討論外來文化,但大家也應該思考台灣的美學是什麼。
荒物展結合實作,開設木湯匙和藺草提籃工作坊,讓民眾親自體驗製作過程,進一步感受荒物的魅力。
藺子工作室在這次展覽開設藺草提籃工作坊,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廖怡雅表示:「他們透過這樣子的活動,能夠理解到做這樣一件作品,真的要花很多的時間跟心力。」希望民眾能認同這些編織品的價值,並尊重工藝。
展覽還原早期台灣的社會風貌,講究各式生活物件的擺設,讓不同世代的民眾都能藉由展覽,更加貼近歷史記憶中的台灣。
來自美國的觀展民眾Jeanine Trethewey認為:「美國的生產有時太過快速。」認為台灣的工藝技術相當細膩,令他印象深刻。民眾Martin Trethewey則表示:透過展覽可以一窺早期台灣人民的生活,體會以前的生活智慧。
跟隨荒物展,民眾可以細細品味歷史的每一步足跡,進一步體會台灣獨有的傳統美學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