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乖時代來臨 你乖乖做自己嗎?
現在的社會,沒有大學文憑找不到工作,台灣的教育怎麼了?又有多少父母辛苦賺錢、省吃儉用,栽培孩子進入明星學校,彷彿入取後便成就達成,抽中上上籤似的,從此孩子前途似錦,搶到了邁向人生勝利族的入門票。新世代的來臨,這套傳統思維真的還適用嗎?如果真行的通,為何許多大學畢業新鮮人們,面臨學非所用、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等等窘境?對未來毫無頭緒,還是一片茫然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依依浮上檯面,困惑著許多父母們,他們嘆了一口氣說著,「台灣的教育是不是病了,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從 1987 年蔣經國解除戒嚴後,政體轉型,社會風氣逐漸民主開放,民間教改聲浪興起,擺脫三民主義、保密防諜、反攻大陸、去日本化、國語運動…等等獨裁教育思維;1990年代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波濤洶湧,如火如荼進行著。其中1994.04.10的四一零大遊行被視為台灣教改的起點,它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現代教育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四項訴求也成為後來教育改革主軸。
我們父母親那代常說,現在的大學不值錢,這代的小孩人人都是大學生,但意義跟以前相較起來, 卻天差地遠;廣設大學的推動往往被認為台灣教育走下坡的致命關鍵。如今台灣共 155 所大學,大專院校世界密度第一,走進校園,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大為不同,有的依然勤奮念書,有的在課堂吃東西做自己的事,更有的直接翹課,而多少學校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等,每當長輩們談起,總是嚴厲苛責現在的年輕人真是草莓族,但事實上這些現象都是年輕人的問題嗎?
以上血淋淋的例子點出台灣教育體制的嚴重弊端,追朔至1996 年吳京上任教育部長,提出第二國道構想,要大量升格公私立技職專校。雖然 410 教改聯盟抗議並要求好好設立公立大學,並指出公私立大學定位:「公立學校提供人民就讀機會,私立學校發展技職特色。」兩者定位混淆,必弊端叢生;但顯然政府教育政策背道而馳,演變成私立大學難免有開學店之嫌…教育亂象層出不窮。
在我看來,愈是混亂的局得先從源頭釐清,我們應捫心自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為何而學習呢?20 歲剛成年小大人的我們,從小被家長灌輸受教育的目地是為了進入職場做準備,累積專業能力才能找到工作;還有興趣不能當飯吃,好好念書考公職保鐵飯碗,安安穩穩做一輩子最實在。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教育」在台灣環境完全被這股單一氛圍所綁架。從小學開始,孩童的創意被標準答案謀殺了, 呆板教育體制下的產物是缺乏自信、怕犯錯而不敢勇於嘗試的木頭人們,是多麼可惜呀!又有多少大學生,天天上著無聊的課,卻在父母與大環境的壓力下,缺乏勇氣尋找自我興趣與定位,只能抱著無奈、苟且偷生的心態,蒙混大學四年寶貴光陰,心理自我安慰著,我至少有乖乖大學畢業,但終究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我認為,教育,需要從新定義,教育的目的,不是只有一條線,然後把所有人賣力的推向線的最前端;而是一條橫線,每個行業都在上面,教育孩子,就是要引導,讓他找到他喜歡的行業,並想辦法讓他在這個行業排到前幾名。台灣推廣教育方式要從通才教育轉為適性教育才對,如此一來,相信很多孩子人生會不一樣,他賺的錢,也會比只有在一條線上的人多很多,他不用每科都精通。如果教育可以擺脫僵化體制,從新思考再出發,只要給他們對的東西,學生不會沒有興趣;而每年編的教育經費、資源也能有效利用,其實這樣做不難,需要的事觀念的改變。
新世代個人主義興起,逐漸脫離追求集體認同的成功,而是追求自我獨特的價值,並且勇敢成為不一樣的人;不一樣,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一種回歸自我的嚮往。全世界頂尖大學議論著,專業分工的主修系所,還有意義嗎?史丹佛大學甚至提出,在 2025 年要取消所有系所,組成以「解決問題」和「使命驅動」的學習中心。現在學習平台日益蓬勃,例如:免費學習平台 ewant,中華教育學習平台、在線學堂或專業技能收費教學平台…等等對有興趣主題的課程,不分男女老少,皆可參予修課,落實教育終身學習理念。
Youtuber 阿滴英文曾說過:「很多人問我為何英文那麼好?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喜歡英文」。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習的方式日益創新多元化,選擇項目增加;但此時我們更應緩下來冷靜思考著,自己內心真正渴望、想要的是什麼?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分享著自己的故事,他說:「你一定要找出自己所愛為何,無論是工作還是你的家人;你的工作將暫去你生命的一大部分,而唯一能獲的真正滿足的方法是,做你相信那是了不起的工作,就是你必須深愛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未找到,不要放棄、不要停,盡你全心全力,當你找到時,你會知道的」。
台灣的教育體制已掀起一場新舊世代的論戰,我們如何在個人現有環境、能力下付諸行動,找尋自己的興趣,是值得大家一再思索的。為了自己的前途,做一個決定,有失必有得;剛滿 20 歲的我,目標成為一個「有膽、有料、有趣」的人,同時把這句話送給所有大學生們共勉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