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樹葬依循自然利用 倡生態平衡

2018/01/08 15:37
8,715次瀏覽 ・ 6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 柯文淨、唐詩晴/台中報導】

受早期逝者為大、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影響,台灣民眾通常會依據習俗,隆喪厚葬,但受土地資源不足加上環保意識抬頭,近年來興起的綠色殯葬觀念逐漸被更多民眾所接受。台中市政府為了倡導環境愛護及生態平衡永續經營理念,推動樹葬植存,提供市民另類的殯葬設施。

環保自然葬是指將亡者以火化方式燒成骨灰後,不放進納骨塔,不立碑也不造墳,以「遺體化作春泥、回歸大地」為理念,一方面節省土地資源,另方面也節省殯葬過程的開銷及社會成本。依據目前《殯葬管理條例》針對環保葬已有規範及倡導。

民國95年臺中市大坑三十公墓規劃的歸思園-大坑樹葬植存區穴位滿葬後,政府在民國101年另外設立「崇璞園-神岡樹葬植存區」,大力提倡「厚養薄葬」的觀念,希望加強土地、環保、生態形式教育,逐漸改變群眾根深蒂固的土葬觀念。

位於台中神岡區第一公墓旁的崇璞園樹葬植存區,全區佔地面積2.1公頃,共計三千一百一十六個穴位。樹葬區採循環利用方式,希望民眾改變傳統立碑、設置標幟以及焚燒或放置香燭紙錢等祭品的祭拜形式,將對亡者感懷之情存於心中,以不佔用土地資源、助於環境綠化的殯葬,讓亡者能塵歸塵,土歸土,真正回歸自然。

行政助理葛先生表示,想要申辦樹葬,只需具備相關文件,不分縣市皆可申請。目前神岡樹葬區一棵樹總共有七十六個穴位,當時歸思園可以選擇樹種以及埋葬位置,導致土地無法翻新而變成廢墓,所以現階段崇璞園有規定不能選擇樹種及位置,也一步步從過去找尋更環保的方式,像現在使用的容器,是經過一開始成本過高的玉米罐以及不易分解的圓罐,才到現在的宣紙袋以及環保容器。

樹葬區設立初期民眾可以選擇樹種埋葬,但卻衍生出使用穴位不平均,土地難以真正翻新利用的問題,所以改為依照埋葬時間順訊排列,不開放民眾選擇樹種之穴位,由生命禮儀管理處指定,將經過處理的骨灰裝入經過認可不含毒性成份,且可一年內腐化的環保容器,埋入深度超過四十五公分的地面,並保持地面平整。直到該樹葬區域滿葬後,依據各區塊腐化情形進行土地翻新,再重新提供民眾樹葬申請,達到循環利用及管理。

除了現有的樹葬區,台中市政府利用大雅生命藝術館旁的土地,規劃第三個環保自然樹葬區——大雅樹葬植存區,預計2018年3月完工,未來可再提供一萬個樹葬永續穴位,共分五處樹葬區,未來將分區輪流開放民眾樹葬,永續利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