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F越洋直擊【上】探索氣候資金脈動,台達前進松島GCF大會
檢視GCF去年底為止過關的53件申請案,其中近半數投入「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可說是當前最受青睞、也最容易過關的主流內容。
文&圖/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GCF B.19特派員)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問世至今超過1/4個世紀,相信如今無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應該都有共識人類必須採取行對抗氣候變遷。然而,始終有個殘酷事實擺在眼前:錢從哪裡來?又該怎麼花?
「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簡稱GCF)便在此氛圍下應運而生,成為全球氣候資金流向的觀測重點。三月初,GCF在總部(南韓松島市)召開第19次理事會,台達特地派員遠赴南韓松島市,為國人帶回第一手消息。
GCF的誕生契機,來自2009年令人失望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COP15),隔年,已開發國家承諾2020年前每年挹注1000億美元,協助低度開發國家(LDCs)、小島及發展國家族群(SIDS)、非洲國家等脆弱地區應對氣候變遷,並在2012年成立GCF管理這筆共同基金。
每年,GCF固定召開三次理事會,長年追蹤氣候議題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也在2014年取得觀察員身分,得以進入會場一探當前國際氣候金融脈動。調閱最新官方統計,GCF目前招募到67.8億美元資金,6年來有超過300件申請案湧入GCF,其中約1/3通過初步篩選、進入審核階段。但截至2017年底只核准了53案、合計發出26億美元,常被外界批評執行效率過慢。
話說回來,GCF如此謹慎有其考量。首先,國際上的氣候行動方案林林總總、參差不齊,扮演聯合國官方基金角色的GCF必須非常小心,並在過程中秉持公平原則與透明度,才能免除亂花錢或私相授受的質疑。其次,由於預期資金遲未到位,上述過關案件即花掉此刻近四成的口袋深度,他們也只能瞻前顧後、步步為營,不致落入資金斷頭的窘境。
講到這,大家應該好奇GCF如何把關。首先,每項提案要經過秘書處和獨立科技諮詢小組(iTAP)的雙重審核,確定內容符合減碳及環境效益、也兼顧社會參與和性別平等、甚至不侵害到原住民權益,才有資格進入理事會被討論。目前GCF對外宣稱的六大投資要件分別是:影響力(減碳效益)、典範移轉潛力、永續發展、資金需求(財務健全度)、國家主控權(與各國NDC計畫結合程度)、執行效率。
檢視去年底為止過關的53件申請案,其中近半數投入「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可說是當前最受青睞、也最容易過關的主流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為應付外界指責的執行不力,三月份剛結束的第19次理事會,GCF破天荒地一口氣通過23件資助案,核准了10.9億美元款項!對比之前每年平均不到10案的狀況,處理速度著實加快許多。承上,剛過關的23件新案裡頭,跟能源議題相關的就占1/3,從巴西某城市要把路燈汰換成LED、蒙古提案打造綠建築社區、巴拉圭和越南打算補助工業節能領域等,都展現出可觀的減碳潛力。
事實上,能參與審核的不只是GCF工作人員,公民社會組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簡稱CSOs)也能在過程中表達意見。這次台達特派員就有針對幾個較具爭議的案子,和其他國家的CSO成員共同撰寫政策建言,一起提交給GCF理事會,擴大台達基金會在國際氣候社群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自從《巴黎協定》定調全球減碳大方向,如何籌措、運用氣候資金的討論聲浪就沒斷過。近年「綠色債券」(Green bond)大放異彩就是明證,根據Climate Bonds Initiative統計,相較2013年的130億美元,去年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倍增到1550億美元之譜。期許釐清GCF的運作機制,能幫台灣各界更了解國際綠色金融和減碳行動的脈動,趕緊跟上這股無法逆轉的大浪潮。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COP23系列二十四】未來氣候談判必須突破的兩大關卡:財務&難民 趙偉婷 2017/12/18
【COP22系列報導之一】The Urgency of COP22 -- 我們需要更健全的氣候財務機制! 賴柏宏 2016/11/4
綠色投資與氣候援助 期程雙加速 張楊乾 2016/3/9
--
2018綠領工作坊基礎班4月即將開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