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身障馬術委員會 樂活人生在台中
【記者徐湘芸、楊文瑄/台中市報導】一個愛騎馬的人,將原有的土地改為馬場,王神安是「靝馬馬場」的場長,提供場地和馬匹讓身障朋友們騎馬。「我希望他們來這裡都能健康成長、豐富人生,而且很快樂。」王神安語氣堅定地說。或許你不知道,其實身障者也可以騎馬,藉由馬走路時的上下起伏,可以幫助他們復健,也稱為馬術治療。
成立台灣第一個身心障礙馬術委員會
靝馬馬場,位於台中市神岡區,是王神安家傳的祖厝,有著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是農田耕作地,隨著時代遷移,逐漸荒廢。王神安自小就熱愛騎馬,決心要將這塊土地再現生機,於是建設馬場。陳清龍,台中市身心障礙馬術委員會理事長,與王神安是多年老友,得知他熟悉馬術,且體育總會並無馬術這項運動,在陳清龍的促進下,王神安擔任台中市身心障礙體育總會馬術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二O一七年年底成立台灣第一個身心障礙馬術委員會。
台中市身心障礙體育總會希望可以藉由馬術委員會造福腦性麻痺或多重障礙的身障朋友們,針對馬術這項競技運動,讓他們有環境可以練習。一堂馬術課的費用約台幣一千至兩千元,北部則近三千元,對家長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靝馬馬場提供場地給身障者使用,王神安大女兒笑著對他說:「就是有你這種傻人才不跟客人收場地費。」王神安說,他的宗旨就是希望這些小朋友可以有個快樂人生。
教練平時會依序訓練每隻馬匹,避免馬兒過於衝動。 攝影/徐湘芸
不一樣的行走 騎出自信心
馬術治療所需的人力不少,陣仗有如古代高官出巡。光是一位學員,就需要一匹馬、四名協助人員:教練、牽馬者,和兩位陪騎人員。由於馬術復健是針對身障者的運動,往往會牽扯到醫療,通常還需要一位物理治療師的陪伴。王神安表示,希望未來可以與桃園馬術治療中心合作,聘請一至兩名物理治療師來協助,以保障身障小朋友在這裡的復健效果。
王以彤,染色體異常,造成張力不足、沒力氣,藉由騎馬輔助,幫助她的四肢較容易受力。馬術治療以腦性麻痺患者居多,另外也有肢體、智能障礙,和自閉症等。腦性麻痺患者背部無法挺直,治療時,身體必須一直保持挺直的狀態,可以訓練欠缺的背肌力。對於一些溝通障礙的孩子,在成功自主控制馬後,會提升自信心,增加口語表達的溝通能力。
一般來說家長會擔心孩子上馬的安全性,但教練會評估小朋友的狀況後,才決定是否合適上馬。如果孩子需要多一些心理建設,會讓他們從認識馬開始,幫馬匹刷毛、洗澡、上馬鞍最後到牽馬散步,都是能讓身障朋友跨出復健的第一步。
「有些人第一次上馬會緊張,藉由教練的指令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不僅能讓身障者放鬆,也能使馬放鬆。簡單的動作能刺激身障孩子細胞的發展,使手臂長出肌肉,如舉手、抬腳、站立等,也能刺激脊髓,使小腦生長。」王神安說,我們給身障小朋友是一個身心靈健康的運動, 也希望每個身障家庭來到此地,能感到快樂。
「當孩子喜歡上騎馬後,用騎馬當作獎勵來鞭策他們,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學習動機。」曾經擔任馬場工作人員的楊雲程說。將雙腳打開,坐到最前端的位置,接著開始將手臂向外畫圈,每週二十到三十分鐘的時間,孩子騎上馬匹,享受和馬兒運動的時光。隨著馬奔跑時背部的起伏,跟著擺動身體,就像人體行走的節奏。
身障者在工作人員陪伴下練習騎馬,這是他少數的運動時刻。 圖片提供/王神安
樂觀面對困難 成為身障朋友的助力
為了能幫助更多身障朋友,曾和台中希望家園和向上家園合作,分梯次舉辦體驗營,讓身障小朋友們透過騎馬感受走路的感覺,希望能持續合作。此外也計畫能和政府或其他協會接洽,爭取資源。
除了舉辦體驗營,馬術委員會也打算培育志工,這也是目前成立至今最大的困境,一方面解決人手不足,一方面也是希望小朋友可以多和他人相處,增強對社會的適應力;而馬場方面,則預計擴大建設,蓋一個觀景區,讓小朋友們從高處觀察馬匹活動的樣子,激發學習動力。
志工利用空暇時間到馬場幫忙,引導馬匹等。 攝影/徐湘芸
採訪側記
走進馬場,看到的是教練迅速上馬的功夫,一轉眼人馬就消失了。出來迎接我們的是馬場的Uncle楊雲程和場長王神安,端出現磨的咖啡招待我們,場長熱情的招呼,親切和阿莎力的個性,使我們緊張的心情少了大半。場長說小朋友來到這裡運動個三十分鐘左右,家長反應回家後很好睡,吃飯也吃很多,除了幫助他們伸展筋骨也是減少家長的一些負擔,許多身障小朋友無法走路,透過騎馬才能體會,坐在馬背的他們,開心的笑容至今令人難忘,也讓我們知道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是人生的小確幸。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