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冷氣之亂」,政府應以兩策回應
設法營造涼爽的建築空間和都市降溫環境,從提升房子的隔熱和保溫功能、增加遮陽、促進通風、到減少西曬和冷氣外洩,有太多方法可以減少啟動冷氣的次數和必要性。
(圖片來源:聯合報)
春天腳步剛走不久,令人難受的炎夏熱氣立即蔓延各地,一再拉高全台用電量。五月底,台北市政府突然行文教育部,率各縣市之先將「冷氣機」列為校園基本設備,打算砸下15億元替境內所有中小學教室裝設冷氣。
適逢地方百里侯大選年,首善之都「天龍國」這番德政一經披露立刻成為熱門新聞,逼得其他縣市政府和各路候選人對此議題表態,加上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出國考察天外飛來一語:「德國幾乎沒裝冷氣,屋內卻不會熱」,吸引正反雙方人馬在各大媒體平台辯得不可開交,一場「冷氣之亂」於焉誕生!
致命熱浪+熱島效應,沒冷氣挺不住
據官方統計,目前國內中小學的冷氣裝設比率只有一成多,普及率遠不及大專院校等高等教育機構,礙於欠缺經費來源,加上冷氣是坊間著名的「吃電怪獸」,因此校方多半無力負擔、添購,不少學校連辦公室和宿舍的冷氣都採「使用者付費」制度,以節省電費支出。
不過,支持者認為,極端氣候導致的熱浪愈加頻繁,尤其盆地地形的台北市更易引發「熱島效應」,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冷氣絕對是教學場所不可或缺的設備。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便舉證, 2008~13年,台北市氣溫超過攝氏36度的平均天數只有14.5天,近年卻明顯增加,如2016年多達46天,2017年也有29天。市府估算轄區內尚未裝設冷氣的教室還有2435間,每間裝兩台一級能源效率的機組,每年只會多消耗123萬度電力,以全市機關學校每年用電15.3億度來看,增加比率不算高。
的確,愈來愈熱的氣候會直接帶動電力消耗量的上升。比方,跟2016年同樣位居台灣過去70年最熱年份的2017年,不僅年均溫(攝氏24.4度)追平前年記錄,而且當年政府還下調電價。在推力和拉力的交互運作下,不僅抑止民間單位節能意願,更直接造就破表的耗能數據(整年消耗2613億度電)。
2017年的「秋老虎」現象已夠嚇人,想不到2018年五月份的「冷氣時」便急速飆升。
(資料來源:「智慧節電計畫」網站)
再從專業單位觀測氣溫與耗能關聯度的「冷氣時」(指均溫超過攝氏28度的小時數,逾此水準即需啟動冷氣)指標來看。台灣去年夏季(6~9月)的冷氣時便高達1785小時,已經比2016年(1596小時)多出近12%,成了那陣子引起廣泛討論的「秋老虎」話題!想不到今年才到5月份,冷氣時就衝上了331小時,不但是去年同月份快兩倍,更追上了去年6月份的水平,令不少氣候專家感到擔憂。
這種因為極端氣候而引發的致命熱浪現象,已經在許多國家陸續發生過,若可適時引入空調系統,的確可減少致死意外和相關疾病發生。說到這,假使地方政府或相關團體(比方家長)有意願、也有能力負擔這些開銷,添購冷氣讓孩子們在更舒適的環境中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全台缺電中,開冷氣加劇尖峰挑戰
可是,壞就壞在,目前台灣正面臨史上最嚴峻的「缺電」大挑戰,去年單日備轉容量率不足6%的天數,已締造史上最多的104天,今年狀況看來也不會好到哪去。
數字會說話,經濟部統計處最新公布的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台灣的「住宅」部門耗電量平均增幅高達2.2%,超乎「工業」(1.5%)和「服務業」(1.3%)等其他主要用電部門。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住商部門(住宅&服務業)的用電曲線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每年用電尖峰均出現在夏季,主因即來自空調、電扇等消暑電器的大量運轉。過去三年,全台夏季(7~9月)耗電量從2015年的695億度、2016年的709億度、一路增至2017年的724億度。
最麻煩的是,電網系統供應壓力最大的緊張時刻,正是氣溫最高的夏日午後。今年剛刷新記錄的台灣史上最高尖峰用電量,就發生在5月30日下午1點50分的瞬時尖峰負載(3677萬瓩)[註],原記錄是去年8月15日(3645萬瓩)締造。兩相對照下,全年耗能「熱點」的發生時間,竟往前提早了兩個半月。
無論何種用途的建築場所,「空調設備」幾乎都是最大宗的耗電來源。
(資料來源:2017年非生產性質行業能源查核年報)
常看我們文章、或關心能源議題的朋友們一定很清楚,住商部門和建築場所最大的耗能來源正是「冷氣」!當台灣正苦於能源轉型和電力供應不足之苦,一旦突然多出這麼多台愛吃電的冷氣,對於壓力快要破表的電網系統來說,很可能就是爆發下次跳電事件的催命符!無怪乎地方政府原本有意嘉學子的一番「清涼」美意,如今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壓力和爭辯聲浪。
「製冷」需求大,超乎電動車、連網設備
攤開去年底公布的《2017年非生產性質行業能源查核年報》,從各種建築空間的用電比重來看,除了污水處理廠這類特殊場所,「空調設備」幾乎都是占比最高的吃電大戶,包括「展覽館」(55.94%)、「辦公大樓」(50.48%)、「醫院」(50.34%),都有過半耗電量源自空調。這次陷入冷氣之亂風暴的「學校」,空調耗能雖然只占46.37%,看似沒有特別突出。然而,若檢視其歷史用電分布軌跡,可看出空調比重從十年前的41.5%,一路走高到2016年的46.37%。
十年來「學校」場域的空調用電比重持續攀升,冷氣之亂是否加劇這現象?值得關注。
(資料來源:2017年非生產性質行業能源查核年報)
不過替學校裝個冷氣,多出來的用電量有這麼嚴重嗎?事實上,政府還真的敲算盤算過了。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9月就曾有民眾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為全國中小學裝冷氣空調,提高在5、6、9、10月30多度的酷熱下的學生學習力」,並且獲得8000多人覆議、成案。後來教育部國教署做出回應,估算全國3300多所國中小若全面加裝冷氣,大約會增加3.1億度耗電量,以及從此衍生的逾8億元電費支出。在當前冷氣之亂的催化和壓力下,假使各縣市政府都跟隨天龍國腳步一起「嘉惠」民眾,台灣的供電系統有辦法應付這些多出來的尖峰時刻用電量嗎?答案頗耐人尋味。
事實上不只台灣,很多國家都有跟我們類似的困擾。不久前,筆者到法國參加IEA(國際能源總署)舉辦的「新興國家能源效率訓練營」(Energy Efficiency in Emerging Economies Training Week),印象最深刻的新發現便和此有關。
IEA甫發表的《The Future of Cooling》報告直接點名,未來30年全球最兇猛的吃電怪獸,就是藏在每棟建築裡的冷卻系統(包括冷氣、電扇、除濕機等)。目前空調設備已占全球建築部門用電量近兩成,也等同於全球耗電量的10%。可怕的是,這頭吃電怪獸還沒停止長大,從現在起直到2050年的30多年內,「空調製冷」將成為僅次於工業部門的世界第二大耗電來源,所需電力將暴增三倍、來到6,000 TWh(6兆度),耗能規模甚至超乎「電動車」和「連網裝置」(如電腦、手機、平板等3C產品),換算下來,幾乎等於替世界增加了「一個中國」的用電量。
地處世界「火爐」地帶的幾個新興大國,現階段的空調裝設普及率都還很低。
(資料來源:《The Future of Cooling》報告)
對抗冷氣怪獸,從能效標準和綠建築著手
IEA建築部門研究員John Dulac比喻:「未來30年的每一秒鐘,就有十台冷氣賣出去!」按目前趨勢估算,全球製冷設備將在2050年暴增至80億台,比2016年(34億台)多出一倍有餘,而且其中多達56億台都是吃電最兇的冷氣。
不斷餵食冷氣怪獸長大的飼主,正是像台灣這種位於熱帶氣候的發展中國家。比起冷氣安裝率動輒9成的日本、美國、韓國等先進國家,此刻居住在全球氣溫最高(如赤道周圍、非洲、南亞等地)區域的28億人口,只有8%的家戶擁有冷氣,包括印度(5%)、印尼(7%)等新興大國的冷氣安裝率,現在都只有個位數,往後勢必隨著經濟成長和社會富裕而瘋狂裝設。換句話說,民眾想裝冷氣過舒適生活,是城牆也擋不住的世界洪流。
別誤會,我們不是慫恿政府放任民間大量耗電、或啥事都不幹地等電網崩潰。想要對抗這頭一瞑大一吋的吃電怪獸,還是有方法的。
冷氣可能成為許多國家電網的尖峰負載惡夢,如冷氣目前僅占印度約10%尖峰負載,到了2050年恐倍增至40%以上。 (資料來源:《The Future of Cooling》報告)
第一步,是從提高製冷設備的能源效率標準著手,IEA估算,假如各國政府妥善運用能源效率政策工具,約可削除2800 TWh(2.8兆度)的製冷設備耗電量,等於先替冷氣怪獸瘦身一半,還可以連帶幫供電系統(從發電廠、電網、到輸配電)減少1.2兆美元的投資。相關單位曾統計,國內目前仍有多達1300萬台老舊空調,政府應該把資源用於鼓勵民眾購買最高節能標準的商品,加速淘汰冷房效果差、也易耗電的低效率機組。消基會曾公開倡議,若以每台冷氣一年開1200小時計算,選擇能源效率第1級和第五級的冷氣,一年耗電量起碼差了475度,換算成電費約相差1600多元。
第二招,是設法營造涼爽的建築空間和都市降溫環境,這方面綠建築概念絕對可以幫上忙,從提升房子的隔熱和保溫功能、增加遮陽、促進通風、到減少西曬和冷氣外洩,有太多方法可以減少啟動冷氣的次數和必要性。
說到底,當極端氣候不斷加劇熱浪來襲,要民眾別買(或別開)冷氣,無異天方夜譚。政府必須思考的政策重點應在於,如何加速節能製冷設備的普及率?以及提供民眾更多「開冷氣」之外的解決方案。
當冷氣成為家戶必備品,下一步該思考的是,如何替建築和城市降溫? (拍攝:高宜凡)
[註]全台用電最高負載紀錄,上稿時已刷新為3735萬瓩(2018/8/1)。
(本文原刊載於綠建築雜誌54期)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缺電之夏系列十:關冷氣沒用?一起拆解「用電無尖道」吧! 2017/8/24
冷氣用得拙劣,失眠惡夢連連還浪費電─日本空調公司教你聰明用冷氣 宋瑞文 2016/9/14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