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屏東菸葉廠的未竟之路(上)

2018/11/02 07:13
9,943次瀏覽 ・ 82次分享 ・ 4則留言
PeoPo推 7
檢舉

屏東菸葉廠的未竟之路(上)

公民記者 蘇于喬

 

迷樣的工廠

失去動力的老舊抽風機扇葉,吃力地在風中空轉著。太陽高掛西邊,陽光宛若針尖般從抽風機扇葉的空隙透射進來,映照成牆面上時刻變動的光影,平靜而動人。抽風機那細微而斷續的嗡嗡聲,在這個占地約四點二公頃,擁有29棟建築物的寂靜工廠裡,格外吵雜。

管理員用力推開廠區裡那不太堪用的鐵門,耳邊頓時傳來刺耳的聲響,機--機--機--,這就是寂寥的屏東菸業廠(以下簡稱為 屏菸)和我打招呼的方式。從喧囂的市區大道走進低調隱藏在巷弄裡的廢棄菸葉廠,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荒煙蔓草的淒涼景象。斑駁的牆面、遍地的雜草、殘破不堪的鐵捲門,一切的一切是那麼的了無生機,著實難以想像若時光倒流,過去這空蕩蕩的工廠竟是那般人聲鼎沸……

照片

屏東菸葉廠壓榨機房(攝影/蘇于喬)

 

崎嶇的身世

台灣的菸葉種植從南部發跡並且壯大,分為原住民種、中國種、黃色種、雪茄以及日本種,其中以黃色種產量最大。日治時期,日本人考量經濟利益,將菸、酒等高經濟價值物品成立專賣事業,佔當時台灣財政收入極重要的地位。從那時起,日本人在全台灣設置四座菸葉加工工廠,分別位於台中、嘉義、屏東跟花蓮。這四座工廠持續服役到二戰之後,1970年代屏菸負責的屏東菸區栽種面積更躍升為全台最大,成為爬梳台灣產業史的重要節點。

然而,台灣正式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菸品進口競爭、專賣制度廢止、公賣局民營化、禁菸政策的實施,致使國內菸葉產量逐年銳減,工廠便陸續停工。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常務理事溫仲良在2017年接受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訪問時指出:「2002年台灣加入WTO,同時政府也廢止專賣制度。這種情況下,在2002年之後,美濃一度出現農民棄耕的潮流,那個現象反應在當時農地的買賣,是最興盛的時候,到處都是休耕地。」可見當時菸農無法負荷這一夕之間變化的困境。

照片

工廠裡的屏菸歷史脈絡展示區(攝影/蘇于喬)

風華的過往

負責屏東菸廠產業文化資產網絡與展示評估的林思玲副教授,在2016年的結案報告書中提到,2002年關廠的屏東菸葉廠是國內規模最大、產業機具保存相對完整的菸葉初級加工廠。建於日治時期1936年,當時稱為「屏東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在隔年開始作業時,增加菸葉複薰、裝桶與儲存等業務。二戰後的屏菸在全盛時期有超過1000名員工在裏頭工作,為因應業務擴大需求,除了原有的磚、木造建築,廠區多次擴建並添購或更新設備。根據《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局誌》在1997年紀錄的工廠規模便包含2棟辦公廳、4棟機械工廠、12棟倉庫、15棟其他房舍。

因為工廠需要大量用水,鄰近日治時代舊市區的萬年溪成為重要水源,屏東菸葉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此建廠。在三十四年前地方周邊都還是農田、學校、水稻田,也鄰近屏東糖廠。隨著國民政府來台,都市發展擴張,這座工廠才漸漸從屏東郊區被含括進市中心,但是所有有生命、無生命個體與人交互的活動,沒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僅在這裡留下破碎的印記。

「我希望把你們在屏東菸葉廠的歷史記錄下來,讓下一代知道,原來這塊土地十幾年前曾經有人在這邊工作,想說現在屏菸在這個市中心處已經快被淹沒掉了,就要幫你們寫下這個歷史。」試圖還原屏菸歷史的中華文化資產保存科學學會理事張敦智在2015年訪問老員工時認真地說到。

照片

廠區內的老照片展示牆(攝影/蘇于喬)

 

根植的記憶

屏東菸葉廠廠區內多設計為倉庫使用,所以建築結構強壯但形狀單調。全區多使用鋼筋混凝土的建物,建物之間以棚架浪板相連。不同時期加蓋的建物層次互異,充分體現菸產業屬性的俐落務實精神。

在全盛時期的時候,菸葉廠裡1000多名員工,除了有時常到各個輔導區輔導菸農種植技巧的廠外員工,還有分別在廠區內好幾個獨立區工作的員工,例如原料區、薰煙區和檢驗區等等,而員工們在工作時間是不可以互相走動的,所以彼此之間的交流都留到下班以後。

菸葉廠對員工的照顧很是周全,日常所需和休閒娛樂幾乎都能在廠裡被滿足。基本的用餐空間如中山堂和福利社、福利大樓、傍晚下班後能運動的球場、頭髮長了還能到理髮室整理,若生病還有醫務室看照,甚至在退休之後能抽籤入住鄰近的屏東菸酒大樓。

過去在屏菸裡打零工的女工在接受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案承辦人楊舒婷訪問時就曾分享:「工廠可以讓我們結婚生子的婦女帶小孩去上班,裡面有保母會幫我們看著,而且這是福利,不用錢的。」

當我們閱讀張敦智在《屏東菸葉廠員工口述訪談及資料蒐集勞務委託案成果報告》訪問屏菸老員工的過程逐字稿,心中浮現一種感覺,似乎在福利豐厚的環境裡工作,員工們對於這份工作有一定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尤其工作之餘與同仁的相處,更是令他們動容。

然而,與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副處長曾龍陽談到屏東菸葉廠過去狀況的時候,他說:「以前的工廠跟當地居民是互不相侵犯、互不相認識的。」唯一有連結的,是員工止飢時於牆外買來的歸來肉圓。

原來,菸葉廠的員工多半來自外地,隨意在路上街訪鄰近屏菸的歸來居民,多半也都表示不知道幹道旁那沒有招牌的工廠是幹什麼用的。所以對當地人來說,菸葉廠跟他們並沒有任何互動,當然,他們也不會對菸葉廠有一絲一毫的感情連結。

照片

屏菸側門的風景(攝影/蘇于喬)

 

被動的菸葉

自2009年菸害防制法通過後,國人對於菸害防制越發重視,然菸產業衰退所帶來的菸葉廠關閉、閒置等效應,卻沒有太多人關注。

臺灣菸葉的消失,拜政策與進口菸價格所賜。在菸葉加工產業退場後,這些廠房便被棄置,失去用武之地。然而,這個空間該隨著產業退場而消失嗎?

菸,對國人健康的傷害不在話下,但它曾帶給台灣的高經濟效益以及為屏東、高雄美濃地區勾勒出的特殊農業文化也不可抹滅。在德國,納粹集中營是整個歐洲實施暴行的縮影,為了銘記歷史、避免悲劇重演,它被當地政府列為維護和平的教育基地,讓後人了解真正的歷史。儘管這是一段非常殘酷的歷史。為了避免悲劇重演,同時在集中營舊址升起歐盟旗幟,緩緩飄揚的旗幟象徵著歐洲的和解以及對永久和平的期盼。

不論正面或負面,只要具有重大意義,就是不該被忘記的歷史記憶。我們討論的是豐富而久遠的「菸文化」在這片場域保存下來並被看見的可能,那麼,涵蓋人類生命歷程、產業技術史,同時又是全國唯一還保留著菸葉除骨設備等大量機具的屏菸,該如何保存延續呢?

照片

廠區內各式各樣閒置的大型機具(攝影/蘇于喬)

 

關鍵的轉折

1970年代,工業遺址被視為文化資產之一,可說是文化資產範圍擴張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1982年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保障文化資產保存普遍平等之參與權,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制定出來的。為了保留菸葉初級加工大型機具的菸葉除骨加工區、菸葉複薰加工區、煙囪與其鍋爐室,以及先後作為辦公廳舍和餐廳的中山堂,2010年的時候,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先將它們登錄為歷史建築,發揮點穴作用,不至於讓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簡稱 國產署)出售屏菸或做出不考量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的場域用途規劃。

礙於土地所有權歸屬於國產署,又是工業乙種用地,不能作為非工業用途使用。所以縣政府一方面積極與國產屬簽署合作開發同意書並希望變更廠區用途,另一方面先以「委託代管」的方式做空間使用。針對這點,曾龍陽指出:「委託代管不能招商,能做到的僅是平時的清潔維護,所以空間的使用程度沒辦法得到預期的想像。」像是文化資產研究調查、與老員工的訊息互動或是資料建置都不夠完整,能做到的是基本資料的調查與盤點。

2016年7月28日,文化部重新檢討文化資產保存法,對國產署的國有土地做出重大變革--得無償撥用。這使得縣政府得以在2017年3月擴大全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取得土地使用權,開始著手執行空間活化再利用的規劃也完整屏菸產業文化遺產的意義。

 

全新的起點

「產業遺產的保存,不只是追求建築及硬體設備的永續存在,更是依依不捨的在挽留,整個產業散落的集體記憶。」畫家陳宜含為《阿爸的黃金菸葉》開了如此的介紹。文化是一個社群長期形成的生活方式積累而成,塵封已久的屏菸產業記憶,該如何被詮釋呢?

從一開始將屏菸定位為博物館到屏東縣長潘孟安積極向中央爭取將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設在此處,縣政府最後希望藉由包含工藝、音樂、演藝團隊排練場、產業展覽場、文化資產導覽等文化元素,結合民間業者,用文化創意產業的力量活化屏菸。但是想讓工廠轉作進駐場址,需要滿足新管線動線、消防設備等基本設備,還有公設及綠化需求等等,這些都需要龐大的經費。因此縣政府向中央前瞻計畫提報案子,希望能在盡量不改變菸葉廠氛圍的情況下,使用這個場域。

然而,屏東的大眾運輸系統尚須強化,屏菸要怎麼做才能像它對面的屏東演藝廳一樣不至於成為一棟蚊子館?尤其縣政府對它的規劃跟對屏東演藝廳提供的服務那麼地相近。對此,曾龍陽回應:「屏東菸葉廠要作為屏東演藝廳的後勤基地。」

後勤基地像是要滿足屏東演藝廳缺乏的服務,但是屏東藝術產業真的有這麼多需求嗎?進駐屏菸,他們真的能存活下去嗎?

照片

工廠內角落一隅(攝影/蘇于喬)

 

累積的演變

點開縣政府文化處的場地租借網頁,沒有屏東菸葉廠的選項。翻閱2017年3月縣政府取得土地使用權以前在屏菸辦理的新聞或活動紀錄,多半是小型樂團的公演或是為盤查基本資料而開的成果會,因為缺少積極的推廣而沒有太多參與者。

所謂閒置空間不等於廢棄空間,而是政府未妥善規劃的空間。宣稱要守住歷史,努力讓屏東市民接近它的縣政府文化處,或許是因為過去尚未取得土地使用權,所以不曾積極推動屏東菸葉廠相關活動,讓市民與屏菸之間的那堵高牆始終屹立不搖。現在,縣政府將廠內的中山堂修復完畢,也以此為基地開始辦理活動宣傳屏菸,可是屏菸要如何贏得民眾與市民的認同甚至是支持呢?在執行對屏菸的規畫時,除了目前加強文宣推廣讓民眾漸漸知道這個場域,又該執行些什麼?

楊舒婷身為曾任屏菸空間活化再利用業務的規畫暨執行者,在研究這個場域時認為:「屏菸曾開啟臺灣產業的輝煌,也曾沒落消散。它的死與生,將『人』有關的經驗積累,正是我們生活的對照和時代的記憶。」

曾經封閉式的屏菸廠房空間希望在產官學三方合作下,能妥善運用動態保存的方式,再造歷史場域,開展一個屬於屏東在地文化轉型與發展的新時代。

照片

目前廠區保存活化再利用的基地--中山堂(攝影/蘇于喬)

 

多方的借鏡

「屏東菸葉廠其實赤裸地呈現出台灣產業文化資產的困境。」聽著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研究員黃振中的評論,再將視野拉高至國際宏觀角度,會發現在都市發展與工業遺址保存的摩擦下,「以再利用方式進行工業遺址保存」成為國外慣用的解決辦法。

像印度洋上的留尼旺島,就將糖廠改成農藝博物館與糖博物館,因為曾經是實驗性工廠的緣故,這座糖廠保存了法國絕無僅有且狀態良好的蒸汽機。這些機器每天固定運轉幾個小時,一方面做維修,一方面成為糖廠博物館的展示。並利用它是觀看日落的絕佳地點,所以再利用計畫就請到燈光師將落日與光線裝置作戲劇化的搭配,讓糖廠博物館能有不一樣的面貌。

針對農藝博物館的部分,館方請民族學家收集以前工人的口述歷史,也對當地混合語言(créole語)與音樂做研究。接著將這些結果製作成博物館裡的許多音效,像是工廠裡的雜音。還特別請工人們錄製導覽解說並捐出他們最後使用的工作服,在製作蠟像後還原工作現場,緊緊將工業、工人與技術等元素結合在一起。

1904年法國巴黎近郊,有個跟台北松山菸廠性質雷同的菸廠可就沒那麼幸運。1984年的時候,巴黎市政府是不願意保存這座工廠的,還發出拆除許可證,在千鈞一髮之際,是文化部長Jack Lang將它列為古蹟,菸廠才得以保留下來,造就日後利用為住宅和辦公室。

另一個和屏菸較類似的國外成功活化案例是位於德國漢堡Altona區熱鬧商業中心的工廠--Fabrik。這是漢堡把舊工廠再利用作為另類文化中心的先驅案例,這座機械工廠在1971年被發現約有150歷史,再利用為「搖滾工廠」。白天的時候,這裡是社區兒童及青少年的文化運動中心,設有免費繪畫、攝影等才藝課程,也是社區活動的使用場域。到了晚上,搖身一變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搖滾、爵士或流行音樂天堂。

這座特別的工廠,因為餐飲與舞台設備齊全,工廠可以出租舉行各類型的喜慶宴會、商品宣傳造勢等活動,藉由這些演出以及租金的收入,維持3/4營運開銷,剩下的1/4則由文化局補助。如此由私人經營相當成功的案例,不僅成為漢堡眾所皆知的流行音樂工廠,也帶動漢堡再利用產業建築的風氣,使得古蹟成為炙手可熱的空間場域。

歸結國外的成功案例,得到一些對國內工業遺址保存的建議:聚集不同單位的資金,像是官方可以提供招商誘因,吸引民股投入,再運用生產利潤平衡土地成本。同時,不忘預防民營化過程中停產、廢棄等空轉現象,而古蹟的部分該由政府出地,讓民間投資。透過Paul Smith在第四屆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分享上述的法國案例,我們也了解到政府當局對工業遺址保存與否,存在著絕對的影響力。

 

本心的思考

其實,國際社會的產業遺產保存走向,和台灣政府推動的「產業文化化」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台灣經濟掛帥的政經操作力,時常讓文化成為經濟的一種手段,讓文化失了本色。

不過,台北建國啤酒廠在2000年被指定活化保存後,一路以「台灣啤酒發源地」為主軸,整理酒廠外部與動線規劃,希望向大家介紹台灣唯一具有傳統與現代設備的啤酒廠,最後也成功推動啤酒文化園區,成為台灣產業文化遺址保存活化利用的典範之一。

同樣是為了製作香菸而存在的工廠,很多人認為屏菸應該複製台北松山菸廠(簡稱 松菸)的模式,但其實他們從根本上就不相同。首先,菸廠與菸葉廠的背景功能是不一樣的,屏東菸葉廠是菸葉初級加工的場所,菸廠則負責香菸製作,所以,松菸是菸廠而非菸葉廠,如此,產業文化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再者,本意為扶植國內外文創產業的松菸,敵不過現實,漸漸演變成今日給民眾的商業化印象,也沒人會意識到整座松菸曾是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的歷史遺跡。倘若模仿這套模式,屏菸是不是也會忘記現在規劃的初衷--再造歷史場域,留住菸葉廠的獨特性?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為何總是難以親近當地居民的心?因為當代台灣有太多掛著文創招牌,實質只賣創意產品的店家。文化應是蘊含迷人故事的,當我們只創造創意而忽視文化,那這樣的文創產業很難成功永續。

屏菸的產業文化資產活化不應該紙上談兵,而是要融入當地,深得居民的認同才算成功。若想融入當地,我們在考慮屏菸歷史層面的時候,更要思考如何與都市發展共融出延續性。

長期關注屏東的在地著名作家郭漢辰就曾於《屏東菸區技術史與屏東人的在地生活》作品中呼籲:「未來屏東菸葉廠的空間規劃,勢必都需要與在地人的生活緊密結合,這樣的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才算真正有意義。」例如未來廠區能作技術傳承的教育,也能透過老員工與老照片的搭配,傳承這段珍貴的產業記憶。

照片

鄰近的屏東大學在屏菸策展吸引人潮(攝影/蘇于喬)

 

莫忘的初衷

究竟,屏東菸葉廠,其產業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背後的操盤手是誰?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央政府與縣政府的決定皆會影響它的未來,假設成功擺脫蚊子館形象,隨著文創發展帶來的仕紳化效應會不會成為屏東菸葉廠周邊生活圈新的悲慘結局?

曾經在這裡有過的那些人、做過的那些事,點點滴滴鑄成了這座老工廠多彩的靈魂。相較於硬體工程,如何凝聚市民甚至是國人對屏菸的共識,研擬好未來營運管理制度等軟體方面事務才是屏菸保存活化再利用最關鍵的課題!

當我們欲喚醒屏菸曾經的風華以延續屏菸的精神,就該體認到我們投入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的努力永遠都嫌不夠。面對屏東菸葉廠的未竟之路,黃振中認為:「也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吧!至少有在動,這樣才不至於被人遺忘。」

如何賦予這個舊空間一個全新的生命力,讓它蛻變成市民心目中的模樣,正是我們的首要課題。且讓我們細細品味,屏東菸葉廠的產業文化遺產保鮮期……

 

 

參考文獻

一般書籍

鍾兆生(2006年)。菸草房子-美濃菸樓的田野紀錄。台北市: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郁秀(2003年)。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期刊、雜誌

楊智富(2000年4月)。專題:閒置空間・新造化。藝術99,3,10-12。

陳其南(2005年12月)。專題:「新」遺址中的工業遺址。4th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專刊--法國工業遺址的保存與再利用,4,22,36,85-88。

 

專題研討會論文

楊舒婷(2014年2月)。重啟產業想像:屏東菸業廠之文化資產再利用。李宜欣(主持人),社區文化與產業發展。南方的公民實踐與社會生活。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非正式出版之作品

林思玲(2016年)。屏東菸廠產業文化資產網絡與展示評估委託專業服務結案報告。屏東縣: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蔡錦佳(2015年)。屏東菸葉廠員工口述訪談及資料蒐集勞務委託案成果報告。屏東縣:東華印刷局。
陳宜含、陳小雅(2017年)。阿爸的黃金菸葉。屏東縣:東華印刷局。
鄭信藏、莊雲翔、劉子嘉、廖俊傑、黃溫庭(2017年)。屏東菸葉廠,另一種生產。屏東縣:東華印刷局。

 

網路資訊

盧蘇燕(2015年6月2日)。(二戰遺址保護調查之四)“慢死集中營”:每年接待數萬德國人【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herald/2015-06/02/c_134288015.htm

李慧宜(2017年3月20日)。(我們的島)後菸葉時代的希望【新聞群組】取自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5%BE%8C%E8%8F%B8%E8%91%89%E6%99%8…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