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七歲女童矮人一截 膠囊內視鏡揪出「克隆氏症」元凶

2019/01/23 16:16
5,552次瀏覽 ・ 2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現年七歲的陳言馨女童,從三歲開始反覆腹痛合併食慾差常嘔吐,四處求醫卻未見起色,常常睡不好、半夜痛醒,甚至因吃不下、吸收不好,整整兩年時間長不到1公分,身高比同年齡少10公分,所幸後來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盧芳廷醫師收治,經膠囊內視鏡檢查終於確診為克隆氏症,施打生物制劑後終於改善腹痛問題,也在短短4個月內長高5.3公分,開心、順利的進入小學。

照片

照片

言馨媽媽說,言馨小小年紀卻多次進出醫院,從三歲開始反覆腹痛合併食慾差常嘔吐,2015年起陸續在中部、北部多家醫學中心就診,當時診斷為紫斑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胃食道逆流,內視鏡檢查及病理切片都僅顯示胃腸道慢性發炎;期間經歷4次胃鏡檢查、2次大腸鏡檢查,治療期間仍時常因嚴重腹痛合併白血球過高而住院打抗生素治療,治療僅以類固醇搭配止痛藥使用,成效不佳,直到來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就診,才找到真正的疾病原因,病情才得到緩解。

照片

盧芳廷表示,言馨女童起初到彰基兒童醫院兒童腸胃科就診,就懷疑是克隆氏症,因觀察到身高體重遲滯不前,尤其就醫的這六個月內體重、身高完全沒有增加,甚至體重還減輕。因此為她安排第5次胃鏡,發現有十二指腸及空腸潰瘍,因線性潰瘍疑似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然而經病理檢查結果仍無法證實。

盧芳廷指出,言馨因生長遲緩,照會兒童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就診後發現,骨齡比實際年紀小3歲(六歲多骨齡只有三歲),可見她的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導致身長遲滯,這個疾病不僅讓言馨每週至少腹痛三天,還嚴重影響她的生長。直到為言馨安排做膠囊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小腸病灶,終於發現十數處小腸潰瘍,綜合過去三年病史以及臨床表現,可確診為克隆氏症。

照片

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主要包括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發生病因很複雜,包括基因遺傳、環境變化及腸內菌叢改變都有關,種種因素導致免疫失調而造成慢性反覆發炎,最終導致腸道不可逆的損傷。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在20到40歲的青壯年族群,18歲以下發病大約佔10-20%,且大多集中在青少年時期,但也有早至嬰兒時期就發病的個案。另外,因基因種族關係,此病在西方國家較盛行,發生率可達千分之一,亞洲國家過去病例較少,但隨飲食西化以及環境衛生改變,近年來盛行率也是快速上升。根據台灣健保重大傷病檔案,台灣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雖不多,但過去15年內的患者人數暴增26倍,估計目前全台約有2.2萬名患者。

照片

兒童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克隆氏症較潰瘍性結腸炎多,台灣目前確診的兒童克隆氏症病患約有200位。克隆氏症的主要影響消化系統,症狀包括長期腹痛、腹瀉、發燒、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甚至有肛門廔管及肛門膿瘍,但也有其他器官的表現。初期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胃炎或是急性闌尾炎而進行手術。但因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症狀會反覆發生,兒童還要特別注意因上述症狀引起營養不良及生長遲緩。若沒有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最終會因反覆發炎而腸道狹窄或是形成廔管,需要手術切除。

照片

盧芳廷指出,要確診克隆氏症,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之外,需要進行內視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也可能為了檢察小腸病灶,需要搭配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是膠囊內視鏡檢查。像言馨就是使用膠囊內視鏡檢查,才得以確診。〔記者林明佑/彰化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