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大甲漆藝大叔 漆出精采人生

2019/04/30 13:00
5,458次瀏覽 ・ 21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記者 林欣儀、何妤婕/台中報導】

漆藝是指製作漆器的工藝,是一項雕塑、繪畫與工藝綜合的應用藝術。漆工藝的發展時間很長,隨著時間漆工藝也持續創新,在大甲鐵砧山山腳下的鐵山漆坊是由廖勝文老師所創立的工作室,他從小接受美術教育,也從事多種工作,例如鞋底加工、醬菜工廠加工等,但後來因為受傷而靜養一段時間,在休養期間 妻子幫他報名 由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辦理的傳習班 因而接觸漆藝,意外地踏入漆藝的世界。

漆器製作的程序繁複,可以簡單分為製胎與塗裝兩個步驟,在漆器製作之前,預先以木器、竹器或銅器,作為塗裝時的內胎,接著再將調好顏色的漆,一層一層地著在胎壁上,這種工作又稱為「髹漆」。等到夾紵漆工藝,也就是脫胎漆器發明後,漆器便能夠自由改變。夾紵的製作方式,是先以漆灰塑造成形,然後在麻布或纖維粗實的布匹,然後一層一層髹漆,乾硬之後即可見到原來的造型,不但費時又費工,同時氣候變化、濕度改變等,也會改變漆的乾燥速度,也造成這項技藝比較少人鑽研。

在廖勝文老師的作品中數量最多的是脫胎漆器,脫胎漆器不依賴內胎、僅依靠漆層和填充的織物成型,藉由漆的可塑性及麻布的張力,因此也比其他類型漆器來的輕盈,堅韌、保存期限長、也更容易塑型,這些優點也是廖勝文老師喜歡脫胎漆器的原因。老師的作品也得到了許多獎項的肯定,也被臺中市政府登錄為將夾紵漆器技藝登錄為文化資產「傳統工藝」保存者。

廖勝文老師認為,如果要將漆工藝繼續流傳下去,就必須融入現代的素材,或是讓漆工藝的製作流程更加現代化,如果年輕人能夠一起參與漆工藝的設計過程,漆器應用才能更廣為人知,也更符合日常生活。 除了將漆運用在傳統的媒材上,廖勝文老師也嘗試著將漆與不同媒材做結合,例如:布與漆有染這項作品,就是以生漆染布。

老師的作品時也經常融入自身經驗,並且加入較為現代的元素,希望能夠發現漆工藝更寬廣的道路。

除了創作之外,廖勝文老師也經常在公家單位開課,同時許多設計系的大學生也經常來向老師請教,也讓更多人了解漆這項素材,進而推廣漆工藝。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