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水製作紅土埆 護樹珍惜水資源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臺中瑞井小鎮,舊稱井仔頭,因村內聚落處,有三口井存在,能適時提供居民,日常生活用水而得名。
台中市文山社大 蔡志忠老師說:「井仔的意思跟井最大的概念,在於整個水層的不同,其實它是有一個,非常廣闊的地下水層,它可能是一層或兩層或三層,透過我們挖掘深度的不同,然後地下水層浮現在整個井裡面,然後我們去挑水,但是井仔頭的井仔是不一樣,井仔最主要是透過,收集滲流水的概念,所以這種收集滲流水這樣的概念,通常來講是在一個比較乾旱的環境,才會出現這樣的一種地名,在臺語裡面,井仔跟井兩個是,本身不一樣的一種意涵,收集滲流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都知道,森林是一個很重要,涵養水源的一個元素,所以在井仔頭的旁邊,它一定必須要有,非常豐富的原始森林的存在,那這樣井仔頭的井,裡面的井水,它才不會因為這樣子而消失掉。」
隨著時代進步,自來水管路逐漸普及,古井已慢慢減少使用,為體驗大肚山以往生活型態,台中市文山社大特地與多個團體,聯合舉辦挑水做土埆活動。
參與活動民眾 李春密小姐說:「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可以讓小朋友還是大人呀,瞭解說以前,農作物要灌溉,還是民生用水要取用,真的是得來不易,所以有這三口井,可以讓大家來回憶說,以前這邊居住的人,生活的艱苦,所以大家來回憶一下,以前要挑水那一個體驗。」
瑞井小鎮巷弄交錯密布,至今仍保有昔日紅磚古宅,村內土地廟前的百年緬槴花,不時飄來陣陣淡雅清香。
參與活動民眾 林惠貞小姐說:「因為我們家是大家庭,所以有叔叔伯伯阿姨他們,然後我們家經濟狀況,小時候沒有很好,所以我爸爸開始養雞的時候,我們就用那個土埆厝,來養我們第一批小雞,那時候我記得,爸爸和村裡面叔叔伯伯,他們都一起來弄土埆,我記得是一個像那個,木頭的方塊 長方形的,然後他們就是用很扎實的,就是先像和泥土一樣,然後我記得爸爸是加稻草的穀,稻米的穀,我們俗稱它為粗糠,然後他就把它攪拌均勻,攪拌均勻以後他就把它壓平,就像我們在做那個粿一樣,然後壓一壓把它壓的很扎實。」
參與活動民眾 朱傳遠先生說:「小時候我是很少玩到紅土的,我都是玩沙子,我一直無法想像,土埆為什麼可以做成房子,因為記得我只要做成泥丸子,這樣的泥丸子水只要一沖,它就整個會散掉,那今天我才知道說,哇 原來紅土的特性它不但黏著性好,而且它只要加上,我們稻米剝下來的那些穀,俗稱為米糠的,就可以使它的黏著性更好,蓋的房子會更穩
我覺得每年參加社大以及,地方舉辦的這些活動,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從小就在城市長大的小孩子,更是一種新的體驗,今天參加的第一次活動就是挑水,那我們在挑水的過程當中,我發現真的會晃來晃去,我一直抓不住它的重心在那裡,這時候我發現有前面的人,他是有雙手扶住前後的繩子,而且讓它的桶子不會晃來晃去,走起路來更穩定,那只要穩定了我走起路來會更快,而且水不會溢出來這是重點。」
靜宜大學 沈芳儀同學說:「一開始參加這個活動,是想要服務這個社會啦,畢竟現在還沒出社會,所以沒什麼機會,能服務到社會的事情,所以透過參加這件事情,可以讓社會被改造,這件事情讓我覺得還滿不錯,對社會有意義,讓這個村庄再繁榮起來。」
昔日的挑水古道,沿途青翠綠樹林立,鳥鳴聲不絕於耳,為紀念先民取水艱辛歲月,已開闢成休憩步道,除了介紹聚落與井水的關係,更具有護樹,珍惜水資源的另一層含義。
公民記者 李安豐台中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