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飽受失眠困擾 多管齊下進行治療
全台大約有240萬國人長期面對失眠問題。根據健保署統計,光是2017年全台灣,安眠鎮靜藥品的使用量,就高達8.8億顆。雖然徹夜難眠很痛苦,但長期依賴安眠藥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臨床心理師李偉康告訴我們:「安眠藥的使用量一直不斷地在增加,從病人角度就像被打一棍,然後讓自己睡著的一個過程,如果長期使用就容易造成有一些成癮的問題。」失眠患者江馥吟也坦言,剛開始吃的時候都會滿有用的,但吃到後面發現好像產生了抗藥性,吃了一劑兩劑之後你還是睡不著,就會發現吃藥其實它並不是一個,真正有效能夠去,改善失眠的一個途徑。
改善睡眠習慣 注重與床之間的關係
國內雖然在二十年前就引進「認知行為治療法」,但就醫人數還不是很多。這種療法主要是透過與臨床心理師長時間會談,找出失眠原因並調整睡眠習慣。
臨床心理師開始了解到失眠,其實跟睡眠習慣相關,對於睡眠想法,出現了一些問題。李心理師在失眠的病人身上常常會發現,床開始跟擔心開始跟焦慮產生連結,導致他們可能平常覺得很累了,躺到床上去,腦袋卻會不自覺地在開始運轉。
失眠患者江馥吟在這邊得到最大的改善就是她與床之間的關係,經過治療後,她認知到在床上滑手機或者是做其他的閱讀,潛意識上就會讓自己覺得,床並不是一個真正能夠放鬆休息的地方。所以只有在真的要休息的時候,才可以上床睡覺,身體在不自覺當中才能得到放鬆。
搭配生理回饋治療 追蹤身體變化
除了在潛意識上改變認知,心理師也會帶著患者在睡眠治療室練習腹式呼吸、漸進式放鬆肌肉,並結合生理回饋治療,以數據化的方式追蹤患者的身體變化。李心理師在帶著病人在做放鬆的時候,會搭配著生理回饋的治療, 能夠透過電腦直接看到放鬆之後身體上面的改變,同時也增加患者練習放鬆運動的動機。
認知行為與生理回饋治療雖然都需要較多時間,但只要掌握正確睡眠知識,失眠患者就可以遠離藥物,讓生活逐漸恢復規律。
淡江新聞 蘇耘萱 林羿萱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