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文山公民論壇」系列活動之三 – 我們對景美溪的主張精采實錄

2007/07/28 21:05
1,62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由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暨行政管理學系與文山新願景促進會(以下稱本會)、綠盟、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自然步道協會等單位合辦之文山公民論壇—我們對景美溪的主張,已分三階段進行完成。最後階段是於7/15(日)下午邀請中央水利署及台北縣市相關主管單位包括水利、環保、公共工程、文化等官員前來聽取第二階段所做之結論;同時也邀請市、縣之民意代表一同參與。但可惜只有台北市議員周柏雅、林奕華、厲耿桂芳等三位親自出席,徐佳青議員則派助理參與,台北縣的民意代表全部缺席。雖然會議召開時間是選擇在週日下午,但討論議題之情況,一如前二階段對議題尋求結論一般,從未冷場,並於當日下午5時劃下完美句點,相當成功。

會議於下午2點準時開始,先由主辦單位之一的文山社區大學主任唐光華致詞,接著由本會理事長張森田與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張鎔麒老師兩人為代表,向在座官員及民意代表作結論報告,並向政府部門就結論之可行性提問,之後,再由相關官員回應問題。其中關於景美溪畔養豬戶污染水質乙節,被質疑整府取締不力,對話尖銳。

 

針對結論的建議四—透過公民論壇方式,與社區居民共同討論拆除河川堤防的可行性時,官方認為偏離事實甚遠,因河川流過人口密集城市,為了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才會估算洪流的百年率,耗資不貲興建堤防,如今建議要拆除,除非民意凝聚共識,否則茲事體大。

不過,建議的前提本來就是以公民論壇模式,由政府和居民共同討論。之所以如此提議,其理念是基於與河流和平共存的水患治理觀。這是由仍在美國某知名大學研究水利工程博士生廖桂賢小姐所提出。她認為水患的問題不在於水的本身,而在於人與水的關係,人的居住生存空間與水的自然力產生衝突,就形成水患。她進一步說,工程師都以排水的觀念來處理洪水和都市逕流;工程治水破壞河川廊道生態與河流本身的蓄洪能力,因此她決然地認為過度信任防洪工程,反而會帶來大災難;硬體防洪工程是水患加劇的元兇。但這兩種見解,水利工程官員深不以為然,認為超越基本理解和常識。

但是我們如果能理性深入思索,卻不難發現大自然的力量絕非人力所能控制,天災人禍所導致之大地失衡,如山崩地裂、河川氾濫,大自然為了重新恢復它的平衡穩定狀態,也只有依靠大自然本身的能力始能為之。假設強行以人為力量作局部圍堵,除非大自然一時容忍,否則因人的作為違反大自然之運作規律,是可能帶來更大的災難和使水患加劇的。因此全球氣候急遽變遷,讓以計算為基礎的硬體防洪策略越來越行不通,堤防又能蓋多高?

回到水患本質,水患是天災還是人禍?真正該被「治」的是人類對於河川及土地的不當利用,是人類掠奪性的生活模式。我們需要的是永續、前瞻的治水新觀念。
1、尊重自然河川水文
2、自然排水→增加都市透水性,減少對管道排水系統的依賴。
3、自防洪法→復育洪水平原、生態工法及制式河濱公園,不是解答。
4、「還地於河」:荷蘭水患治理新政策。
5、學習與洪水共存。

我們應該學習河流水文環境、參與水患治理。水患治理是多面向的專業,其中涉及大氣、地理、水文、地質、地形、森林、防災、保險、區域、原住民等等,結合自然、經濟及社會跨領域專業,不只是水利工程師的事。認識地方水文環境,社區應由下而上、影響並參與水患治理政策。認清事實:如果我們不停止與水爭地,水患問題永遠不可能解決;水患治理不能忽略全球氣候變遷。要摒棄工程治水、學習與洪水共生。用永續的、治標的角度來思考解決策略,例如:
停車位不足→應減少停車需求,而非增加停車位。
交通擁塞→應減少交通量,而非道路拓寬或增建公路。
缺水問題→應節水而非建水庫或人工湖來增闢水源。
水污染問題→應促產業轉型,而非僅要求廠商做污水處理。
人口過剩將是水患議題的終極課題。
結論:應全面提昇民眾與水和平共存的思維。民眾一旦選擇了居住河畔,平常已享受了明媚風光的高品質生活,就得忍受太靠近洩洪區或行水區有被河水侵襲的心理準備。這種水患侵襲可能三五年、可能三五十年、也可能百年才一次,但是被淹水的民眾要具備容忍之心,自行承受淹水後果,而不是要依靠政府高築防波堤抵擋洪流。這種思維和作法在其他先進國家早已行之有年.而我們對這樣的概念還很陌生。我們得努力傳達人類應該退讓水、而不是水退讓人的理念並且進而接受它,高聳的堤防才有降低或拆除的餘地而回歸自然。

=======================

「我們對景美溪的主張」開放空間會議結論2007.06.30

以下主張與行動方案,係經過關心景美溪的公民及團體代表共同審議討論而形成,是我們對政府的施政建議和期待,敬請公部門逐一加以評估回應,並提出推動時間表。

主張一、讓景美溪擁有清澈水質
建議01 邀集社區居民,重新檢討景美溪河濱活動使用規則,並落實執行。
建議02 輔導景美溪中上游養豬戶轉業或廢(排泄)物再利用,推動業界環境意識教育,並嚴格取締未經處理即排放畜牧及工業廢水之行為。
建議03 編列固定預算,結合產、學、社區共同進行景美溪水質檢測,並定期公告結果。

主張二、拉近人與河川的距離
建議04 透過公共論壇方式,與社區居民共同討論拆除河濱堤防的可行性。
建議05 全面檢討並減少河濱公園水泥化情形,改採透水性鋪面,並加強生態復育。
建議06 評估適當地點,在河濱活動空間種植遮蔭樹木。

主張三、環境意識教育的紮根
建議07 政府提撥固定預算,委託台北縣市社區大學辦理河川環境意識教育課程,包括帶領大家探勘污染現址,反思環境保護的迫切性。
建議08 從基礎教育開始,加強生態意識教學,讓學生民眾更明白親近河川生態而不造成污染的遊憩活動方式。

主張四、提升人文及公民素養
建議09 建立景美溪河濱人文廊道,設置相關人文歷史解說設施,並進行導覽人才的培育。
建議10 請政府結合民間社團與社區力量,多舉辦親水藝文活動及溪流生態教育。
建議11 設立景美溪河川日,提升在地公民意識及人文素養。

主張五、擴大公民參與
建議12 政府對景美溪相關議題應透過各形式媒體、地方社團等多方管道廣為宣傳,讓民眾及時獲得訊息,以擴大瞭解及參與。

圖說(上到下):

1.0035  會場景況
2.0036  致開幕詞
3.0037  唐主任致詞
4.0048  中央水利署諶秘書回應問題
5.0049  本會蔡常務理事發言
6.0052  市議員周柏雅發言
7.0053  市議員林奕華發言
8.0054  台北市水利處陳科長回應問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