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瑞三本坑,展出礦工記憶

2019/08/11 14:39
10,402次瀏覽 ・ 32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猴硐地區的瑞三本坑,自 8/10 (六) 開始,每日的早上 9 點到下午 5 點,都會有退休礦工,在坑口右側的「煤鄉礦工文史館」為遊客進行文物歷史的解說,現場可直接進入免費參觀。

照片

昔日擔任瑞三本坑監督人員的林正福 (下圖) 表示,猴硐這裏只有生產煤炭,在牡丹才有生產金礦。工人進入坑內「片道」到達「採煤面」時,會有 15 ~16 人一直排上去,然後開始挖煤,挖好煤炭再拿到後面的「輸送帶」,然後運到旁邊的礦車準備運出坑口。瑞三公司當時因為福利好,吸引了來自宜蘭、花蓮的人來猴硐這裡作礦工,不但老闆會準備「礦工宿舍」,為礦工配給房間,而且在一天工作完畢之後,礦工就可以和「小頭」(領班) 請領糧食配額,然後拿著一張紀錄卡,直接去指定地點取得日常生活所需物資,也可以和小頭拿到當日的薪水,不必等到月底才發薪,而且,當時民國 70 年代左右,礦工一天的薪水,大約都在一萬多元,也有二萬元的,在當時社會中小企業也頂多只能拿到幾千元而已,所以礦工的薪水算是非常優渥。另外,礦工在這裡工作,因為能有「吃、住」的空間,還能擁有穩定的生活,所以很多人攜家帶眷前來作礦工,甚至在當地結婚生子、安家立業,因此,瑞芳鎮人口就愈益增多,在當時儼然成為「全台第一大鎮」。礦工上班時間,大概是上午七點到下午三點,不過也有礦工在過年時節,為了拼業績就持續工作到晚上七點的。此外,每天半夜其實礦坑內都有人,而且燈火通明,因為坑道岩壁會不斷滲出地下水,導致坑內積水,坑內人員就必須不斷地將坑內的積水抽出坑道,以免影響明日的挖煤工作,所以在礦坑內不論日夜,一整天都會看到有人在工作。

照片

昔日為猴硐瑞三本坑、復興坑的礦工人員吳朝宗 (下圖) 表示,以前從瑞三本坑這裡進去坑道內工作,必須要經過幾公里的斜坡才能到達挖煤的地點,最深的坑我們都叫作「又卸坑」,也叫作「下層仔」,在這裡坑內的溫度,最高可達 41 度,由於坑道內難以久待,雖然我們有三個人,但是就算齊力用雙手將煤炭搬上礦車,時常都會熱到受不了,必須趕緊離開到有水源的地方,再用靴子裝水再澆淋到身上,這樣「散熱」完畢,人就會比較舒服,再回去繼續挖煤。

照片

昔日擔任過猴硐瑞三本坑的改修人員吳東漢 (下圖) 表示,在坑道內的許多支持坑道的木頭支架,都是取自「相思木」製作而成,原因就在於這種木材的質地堅韌也有彈性,如果坑道內的岩壁開始下塌時,相思木柱會先被重量擠壓,而變得愈來愈彎曲,所以我們改修人員檢查到這種彎曲的支架,就會趕緊將柱子換新,以免發生落盤崩塌的現象。至於聽到支架產生聲音,就表示岩壁可能即將崩塌,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改修人員必須時常在坑內巡查。煤炭有三種: 台語可念作「柴炭」、「無煙炭」、「油炭」,在猴硐這裏生產的炭是屬於「柴炭」,由於柴炭燃燒出來的熱量較低,所以許多居民可以直接拿來煮菜、燒開水,但是其它二種「油炭」、「無煙炭」由於溫度過高,是不可以拿來家庭內的鍋爐使用的,以免鍋子會被高溫融燬,這種炭通常會再混合「柴炭」向外出售,有的是拿來在火車頭引擎內推動使用,有的像是油炭就可以直接拿來作煉鋼的焦煤使用,但油炭十分危險,不僅容易出油,揮發出來的氣體,也會有爆炸的危險,瑞三本坑這裡主要是出產的則是「柴炭」,其它二種炭在這裏則是沒有生產。而民眾烤肉用的木炭,台語叫作「火炭」,是由相思樹、龍眼木這類木材製成,和我們挖的煤炭是不一樣的。

照片

昔日為當地居民潘萬發 (下圖) 表示,自已的父親就是礦工,在小時候,時常須要摸黑走山路,走到坑口等父親下班,但是看到出坑的礦工,每個人的臉和身體都是黑黑的,就無法認出父親的身影,只有在等他們進入礦工浴室洗澡出來之後,等到父親叫他「回家了」,他才能知道父親安全出坑了。由於礦工工作十分危險,每天母親都會擔心父親的安危,如果父親晚歸了,就會叫他趕快去坑口找尋父親的下落,並且回家報聲平安。以前除了要摸黑走到坑口,坑口還會有一陣陣十分巨大而寒冷的風聲襲來,聽起來就像海浪的聲音,讓他十分害怕,那種聲音現在已經沒有了。

照片

下圖由左至右:瑞三本坑老礦工林正福、周朝南、柯茂琳。

照片

下圖:瑞三本坑老礦工吳東漢與妻子。

照片

下圖由左至右:瑞三本坑老礦工周朝南、礦工兒子潘萬發。

照片

交通方式: 煤鄉礦工文史館位於瑞三本礦坑口旁,只需由猴硐火車站走出,再向右柏油路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

新北市瑞芳區瑞三本礦坑口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