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經濟發展策略
去世貿看展覽時,偶而會聽到出口業者抱怨,同業自相殘殺的慘況;經常互相殺價到無利可圖。也難怪臺灣出口產業已經衝「量」到衍生「五缺」問題,低薪問題卻依然難解。
政府調高最低工資並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最低工資一旦超過一定限度,必然會將生產力處於邊際的勞動力逐出市場,產生結構性失業問題。
經濟學教科書告訴我們,自由競爭可以帶來經濟效率,提昇經濟福祉。但有其前提條件,就是市場必須是自由的,而且保持公平競爭狀態。一旦發生市場失靈,政府公權力就必須介入,進行調整。然而,國際間並沒有一個類似「公平交易委員會」的組織,來維持國際貿易競爭秩序。更糟糕的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多數工資比我們低,共產國家甚至不是實施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問題是,臺灣仍然是出超國家,而且經濟規模不大,沒有本錢像川普一樣,打一場轟轟烈烈的貿易戰。現階段能做的,應該是設法提昇出口「品質」,有效率地使用國內的經濟資源,創造最大利潤,最終提高國內的薪資水準。
記得1990年代為了解決對美大量出超問題,臺灣曾經實施紡織品出口配額制度,直到2005年才廢止。這樣的制度,也許有助於解決當前的困境。政府可以要求各個產業公會,針對我國享有大量貿易順差的國家,設定出口額度。然後將這個總額度細分為出口配額單位,公開標售給出口業者。賣出口配額的款項,可以由各個產業公會運用於研發和開拓市場工作,這樣也許可以達到提昇出口「品質」,有效運用國內經濟資源的目的。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