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班包冬節粿
我們這一班包冬節粿
台江大廟興學,以公民學習力量,重溫在地節慶
2019年12月22日冬至日,諸羅縣志歲時記載台灣先民過冬至的生活方式,在這一天,鄉親父老以「糯米為湯丸,祀神及先祖畢,卑幼賀長者節,略如元旦,團圓而食,謂之添歲;古所謂「亞歲」也。」所以,老一輩的阿公阿嬤常會說,吃冬至圓就多一歲。另外,諸羅縣志也提到,在冬至拜圓後,「門扉器物,各黏一丸於上,謂之餉耗。」令人回想起幼時,父老序大所傳的風俗,在這一天,阿嬤交待孫輩,將冬至圓粘在廳門兩邊,或者門窗頂,過年後,有時還會拿下來焙圓,十分好吃。在台江十六寮還有做冬至粿的風俗,溪頂寮鄉親說,冬至這一天,日夜相差的長短,差不多是「冬至粿」的大小,吃冬至粿的含意,像似「餉耗」同款,補不足的意思。在清代,常常在稅收之外,以繳糧稅過程有所秏損,在正額之外加徵稅,謂之「耗」。「餉耗」也許是向全年無休的門神,感謝其辛勞,在冬至這一天加菜「補冬」犒賞。
小台江公民新聞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