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技憶
蒸籠記憶 竹香飄散
在民雄朴子一條巷弄之中,有一棟透天厝,透天厝鐵門前面一小塊空地,堆滿一片又一片打薄過的竹子,屋子的主人坐在門前一張小板凳上,神情認真的做著尺寸不一的蒸籠,他是郭壁源師傅。
手工蒸籠師傅 郭壁源:「我十三歲,我國小畢業,就做蒸籠了,就學習做蒸籠,這蒸籠是我的爸爸,遺傳下來做的。十三歲開始做蒸龍,到今天八十三歲了,我已經八十三歲了,算起來做七十年啦!現在人都是訂的,跟我們訂做的,要做,我才有做,現在都這樣。人家做生意都是要做這個蒸籠,做生意的沒有這個蒸籠他不能蒸阿,有一個小姐去嘉義,去找找不到人,都沒有在做了(蒸籠),手機(號碼)翻翻翻,才來找我,跟我說想要炊個包子都找不到(蒸籠),去嘉義找都沒在做,剛好看手機(號碼)才找到。」
使用手工竹製蒸籠蒸煮,是許多台灣特色小吃美食的秘訣,現在仍有一些對口味十分注重的店家,會使用手工竹製的蒸籠進行食品的調理。
粿店師傅 游永川:「手工蒸籠他是用竹編的,還有用木頭一起做起來成形的,它比較會吸水,因為我們在蒸的時候都有水氣,如果鐵製的話它就不能吸水,會有水出來,你的水就沒有辦法排掉。」
手工蒸籠師傅 郭壁源:「做生意的時候(一次)都好幾層,一次都蒸七、八層,但是鋁的不行啦!鋁的兩層就滴水,滴水就不好吃,我們做蒸籠好吃就在這裡。人家說鋁的比較便宜阿,不好,鋁的不能蒸,所以大家做生意都要這個木材做的,我們這個蒸籠蒸的時候比較好吃一點。」
記憶不死 技藝凋零
郭爺爺以及台灣其它僅存的手工蒸籠師傅堅持使用品質良好的竹子,依照古時流傳下來的嚴謹工法,僅僅一層的蒸籠,就要花費兩個小時來把它做好,只為給客戶一個好的蒸籠,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店家都能夠選擇使用傳統的手工蒸籠。
湯包店師傅 張廣鶴:「因為,第一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問題,手工跟工廠製作的價格差了五倍以上,以我們做生意營業用來說,成本太高,淘汰率很高,但是說真的,手工蒸籠是真的滿耐用,我有用過,因為朋友推薦,而且我也想試試看是不是真的很耐用,做生意營業來用划算嗎?可以讓我用多久,但是試下來還是不划算,就算竹子(品質)再怎麼好,我的使用頻率高,還有我的使用方式,一忙起來不可能輕輕地放,輕輕地丟這樣子,我就是趕快先放旁邊再說了。」
手工蒸籠師傅 郭壁源:「現在像台北市都是拿進口的,進口的比較便宜,我們台灣做比較貴,因為我們現在台灣手工工資貴,我們台灣做的比較好,你進口的(蒸籠)不行,進口的蒸了(容易)壞,會變形,不一樣。現在可能也沒師傅可以做,現在師傅少,現在這樣的(手工蒸籠)師傅很少了,嘉義市沒半個,嘉義市的(師傅)往生了就沒半個,技術沒傳下來,沒傳下來就沒了,現在年輕人就比較不愛學,辛苦,學不下去。」
粿店師傅 游永川:「以前都有師傅拿回去修理,現在沒有了現在自己修理,那個老師傅已經沒有在做了,所以以後我們可能這個蒸籠會改成用木板的。」
速食生活 傳統不再
從事手工製作竹蒸籠這項產業的人日漸減少,原因除了手工蒸籠成本較高,買家相對較少,以及年輕人不願意學習這項傳統技藝以外,也跟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密切相關。
湯包店師傅 張廣鶴:「我家裡也有手工竹製蒸籠,而且是大的,以前過年過節會蒸什麼菜頭粿,什麼包子、肉粽那些,過年過節才有在用,那個(蒸籠)很大,以前我們小時候都會自己蒸,現在時代就比較少了,現在沒有要自己做了,都是用買的了,而且沒有那麼多人,以前鄉下地方大家庭,蒸很多出來,親戚朋友送,不用擔心說會吃不完、分不完。」
手工蒸籠師傅 郭壁源:「以前鄉下家家戶戶都會蒸粿,過年時節就家家戶戶蒸粿,做紅龜粿,拜拜,這是我們大家的傳統,都要學啦(蒸粿),現在(年輕人)都比較不學,就都生意人在做了」
竹香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儘管現代人喜歡購買現成的食品,郭爺爺最喜歡的味道,仍是以前家家戶戶自己親手蒸煮的包子、饅頭以及其它傳統的小吃,當問起郭爺爺什麼時候要退休,郭爺爺只是快樂地說著,做到拿不到竹子為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