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現任: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美濃愛鄉協進會常務理事
1970 出生於美濃
1993.07 畢業於台大機械系,入伍服役兩年
1996.03 擔任愛鄉協進會網路義工兼系統負責人
1995.08 進入中鋼工作
1997.08 辭掉中鋼工作,返美濃擔任《美濃愛鄉協進會》執行秘書
1999.10 接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
2001.01 高雄縣社區大學開辦,為台灣第一所設置於農村之社大,擔任主任秘書
2002.01 擔任高雄縣社區大學副主任
2003.01 高雄縣社區大學易名為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續擔任副主任
2007.05 獲人籟雜誌「生命永續獎」
2008.01 擔任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新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張正揚
旗美社大創校未幾,即意識到農村地方記錄的匱乏,立下「學習之地‧組織之所‧結晶之處」三個層次的目標,做為農村型社大的角色定位。其中「結晶」的意義就是以在地的觀點,挖掘、整理與地方之事與知識。十年下來,也果真在這個目標有若干的實踐。
因為這層體認,所以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平日有機會,即積極記錄地方。此外,旗美社大亦參與「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的運作,連續四年擔任小地方寫手的培訓工作。四年下來,陸續在超過20個縣市,和超過25地方社大和組織合作開設「公民新聞寫作訓練班」,培養出若干地方的觀察員。
八八水災之後,高雄縣甲仙愛鄉協會與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等災區在地團體,決定發起社區報紙,旗美社大也調整原來校刊的出刊頻率,增加有關災區的報導。發起這個點子的朋友早已經自九二一的經驗中看到,大眾媒體必定無法長期駐守災區,唯一能持續報導災情與災後重建的,只有在地的組織。此外,旗美社大亦擔任「莫拉克獨立新聞網(www.88news.org)」在高雄縣的協力團隊,積極參與報導和後勤等相關事務。
發行社區報,對若干組織成員來說雖然不是第一次,但是大部分參與者,都是第一次參與刊物採邊和發行工作,尤其是屬於災後重建的社區報紙。為了讓社區報辦得更好,旗美社大舉辦了兩次的培力課程陸續舉辦,邀請各地的專家、學者、線上記者,來到災區替大家上課。同時間,公共電視Peopo也和旗美社大建立默契,在旗美社大辦理了高雄地區Peopo公民記者的交流活動。
小地方的紀錄,偏向於文字和圖片,因此可以有較細膩的報導和論述;Peopo的報導,因為是DV影像,則更直接而及時,兩種公民記者正好形成一種互補。由於以往培訓小地方觀察員的經驗,讓我們觀察到,Peopo數量龐大而分散。各地的記者,平日較無機會進行深入交流和學習,但是若有地方的組織能夠扮演串連平台角色,為這些公民記者舉辦經常性的交流和培力活動,或許有機會讓公民記者的表現和貢獻更上一層樓。
2010 PeoPo公民新聞論壇
主 辦單位致辭: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吳思華
主 辦單位致辭: 公視基金會董事長 鄭同僚
第一場新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新 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主持人 政大傳院院長 鍾蔚文
從 「板橋生活誌」到「公民行動記事簿」公民記者 大暴龍
公 民新聞需要「批判」與「行動」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管中祥
新 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新 媒體與新公民-公民記者培力 Q&A
第二場 地方事與公民運動-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來 自草根、回歸草根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胡元輝
以 公民新聞的想像為起點 建構日常公共生活議題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孫曼蘋
公 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 何宗勳
希 望 公民記者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楊志彬
地 方事與公民運動–公民新聞議題經營Q&A
第三場 公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
公 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 公視新聞部經理 何國華
誰 是業餘專家?聯合線上公司副總經理 李彥甫
公 民傳媒要自力擴張 也要責成政治力介入規劃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馮建三
公 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 溪底遙學習農園召集人 馮小非
公 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 莫拉克新聞網採訪編輯 鍾聖雄
公 民新聞與大眾媒體-擴大公民新聞效益Q&A
第四場 People Power: 公民新聞的未來發展
People Power: 公民新聞的未來發展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羅世宏
公 民新聞的未來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 陳順孝
新 聞到底是什麼 全球之聲中文版中文版編輯 鄭國威
科 技衝擊下的新聞反思 部落客 Mr.Friday
公 民新聞的未來發展 部落客朱淑娟
People Power:公民新聞的未來發展Q&A
相關連結:
PeoPo教育資源網
2010公民新聞論壇網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