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林怡廷 帶讀者走進香港東南亞新聞現場

2021/05/23 20:00
2,179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謝家瑀、姚斐茜/臺北市報導】走遍香港、東南亞的林怡廷,站在雨傘運動、反送中的現場。走在緬甸,採訪邊境人民,帶回緬甸大選系列報導,告訴大眾他國政經局勢的變化,社會運動現場的故事,打開臺灣對世界的認知。同時不忘臺灣,撰寫〈無聲之戰〉,關注中國因素下,臺灣的地緣政治變化。

畢業於政大廣電系的林怡廷,擔任過網路美編、廣告業務,但這些並非是她真正想做的事,熱愛文字工作的她,在二〇〇八年受到野草莓運動影響,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漸漸發覺自己對於政治、社會議題感興趣,直到發表文章〈核廢之島〉,逐漸成為文字工作者,更因此成為香港《陽光時務》的臺北特派記者,後逐步踏上獨立記者之路。

照片

林怡廷背影                      照片提供/林怡廷

 走一條人少的路

「我想寫東西,但又不想寫風花雪月的東西,那我要寫什麼呢?就開始去尋找那個主題。」林怡廷說。與多數記者不同的是,她並不是一開始便立志要當記者,甚至在大學期間最討厭新聞相關課程。然而二〇〇八年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臺會談,期間警方沒收民眾的旗幟、標語,或將異議者帶回警局,許多人認為此舉嚴重侵犯人權,因此展開靜坐行動。此次的野草莓運動,以及兩岸交流快速發展而形成的焦慮感,讓她開始關心臺灣政治,逐漸發覺自己想要撰寫社會運動、政治等相關主題的文章。

直至二〇一一年,核廢料已存放蘭嶼三十年,當時中研院調查報告顯示蘭嶼已有多處遭核廢料污染,貯存場出海口沉積物輻射數值比核三廠還高。自二〇〇二年遭台電跳票後,達悟族人數次走上街頭要求台電遷出核廢料。蘭嶼的核廢運動讓她動念提筆寫下文章〈核廢之島〉,寫出達悟族人受到核廢料的影響和他們長年的抗爭。

僅寫社會議題林怡廷覺得不夠,當時聚焦在兩岸路線的臺灣記者也已經飽和,但東南亞尚未有人耕耘。二〇一三年馬來西亞大選結束,民主派差點贏得政權。對此感興趣的林怡廷前往當地,採訪到當時民主派的重要領袖安華的女兒,試圖以從政者及當地華人、馬來人不同角度看待這次大選。

隻身前往東南亞,在陌生的環境裡如何找到受訪者,林怡廷說,通常她的經驗是尋找當地的媒體人,透過採訪的過程建立對此地的基本認識。再經由媒體人幫忙聯絡其他想要採訪的對象。

照片

2013年林怡廷 於吉隆坡採訪馬來西亞國家詩人沙默薩義    照片提供/林怡廷

前往運動最前線

林怡廷認為,在國際報導裡最常被讀者問到的是,這跟臺灣有什麼關係?若一味的侷限在這個視角,讀者仍然無法了解其他國家政經背景,或他們正在發生的事,而是了解到在其他國家的臺灣人他們目前的生活。所以她想寫出當地重要的事情,打開臺灣對於世界的認識。

二〇一四年香港發生的雨傘運動,起因為全國人大常委會為特首普選設下框架,候選人要獲得提委會過半數提名,門檻為原先四倍,表示中央在候選人的產生階段便要確保不會有中央不可接受的人參選。此舉引起民眾的不滿,佔領中環。在現場,她看到有位中學生,用膠帶把制服上的學號黏起,拿著一把破傘站在最前方與警方對峙。站在現場的震撼感,和想要見證社會運動的過程,讓當時沒有收入的她,只要香港一發生事情,仍然馬上買機票前往,也更讓她確立自己是一個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要前往現場的記者。

而二〇一九年香港推動《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此案若通過則任何身在香港的人,均可能被送至中國大陸接受刑事調查及審判,公眾的憤怒逐漸擴大成反送中運動。林怡廷發現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這幾年的變化,民眾從一開始的不認同到願意走上街頭,這次香港的年輕人甚至什麼裝備都沒有就站在第一排面對槍林彈雨,年輕人對她說,原先敢站在第一排與警方對峙的人都已經被抓走了,所以該換他們站在最前方。林怡廷說,這些故事會出現在二手報導中,但站在現場真實接觸這些人,才深刻感受到人的強韌。

照片

2014年雨傘運動 旺角佔領區    攝影/林怡廷

前進東南亞

身為獨立記者,資金不足是常態。在未申請到經費時,數次回到主流媒體,幫忙撰寫臺灣地方政治或大選相關報導,這成為她的收入來源。而一申請到經費,或是遇上想要了解的社會議題,她又會辭去手邊工作,踏上下一段旅程。

林怡廷說,向臺灣國家文藝基金會申請來的經費可以打平差旅就已經不錯。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她的決心,二〇一五年緬甸大選,所有人都聚焦在緬甸的政治變化,是否會往民主進程前進一步。而林怡廷則認為緬甸最大的問題並非民主,而是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於是她以邊境的人如何看待這次的大選的角度撰寫報導。

其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她跟著當地克倫族的武裝部隊前往緬甸、泰國、寮國交界地區,過去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等毒品產地的金三角,通常東南亞在當地的KTV標示是禁菸或是禁榴槤,可是在金三角看到的標示是禁止手榴彈和槍。對她而言,這是在臺灣絕對看不到的東西,滿足她源源不絕的好奇心。

走遍東南亞 不忘臺灣

直到一九年以「無聲之戰」報導計畫獲選普立茲中心普賽芬妮.米爾獎學金 (Pulitzer Center Persephone Miel fellowship)二〇一九~二〇二〇年度獎助記者的她,回到臺灣著手寫中國如何統戰臺灣,讓大眾看到中國對金門人心理上的影響,並以數據分析指出金門的經濟來源並非陸客,而是臺灣本島的旅客。如二〇〇九年至二〇一七年臺灣本島旅客到金門達四百一十四萬人次,是陸客的三倍以上,消費金額也是陸客的將近兩倍。

走過不少國家,林怡廷說:「看周遭國家發生那些事,就更能夠提醒我,我們今天站在這裡是非常幸運的。」能夠將國外的重要事件帶回臺灣,並堅持走到現場,更讓她確定了自己身為記者的價值,未來她將持續以自己的力量,打開臺灣對世界的認識。

採訪側記

在採訪林怡廷記者時,懷揣著緊張的心情面對前輩,林怡廷記者親切地將她前往各地的故事娓娓道來,其中的刺激、震撼和感動數次讓記者紅了眼眶。林怡廷記者也和我們分享許多找尋線索的方法,並鼓勵我們成為記者的這條路可以怎麼努力。

延伸閱讀

楊智強 與恐懼共存的戰地記者

穿梭和平與戰爭中 李濠仲定位媒體新角度

高有智深入部落 幫原住民發聲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