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力量與媒體的責任
7月22日某大新聞日報頭版,以前所未有的版幅刊載某週刊有關某公子疑似召妓之消息,姑不論此消息是否經過證實、是否為政治抹黑之眾說云云,以該媒體位居全球最大中文報團之位置,在處理這樁消息的手法,卻與另一來自香港的日報同出一轍,讓我們不禁要問:「媒體的監督正義功能是否早已被廢棄,僅餘聲色娛樂之功能?」同樣的時間裡,中科四期環評未過、彰化二林相思寮已屆遷移期限、行政院與大埔農民的協談尚未取得共識,更何況有那動搖國本的司法官員貪污瀆職、檢調人員濫權違紀事件,高層官員震怒後,媒體便沒有了持續追蹤的版面,而一則某公子疑似召妓之消息卻佔據了主要媒體的頭版及內版全文,這不啻說明,台灣的主流媒體已淪喪其應有的監督社會程序正義的功能。
然而,我們是應該一昧地怪罪媒體的向下沉淪,還是反諸求己:「是否我們人民的緘默,使得國家暴力、媒體暴力得以一再加諸我們人民身上?」肯定地,若我們所有人民持續保持緘默,任公眾人物的醜聞、娛樂新聞或未經證實的消息佔據媒體,讓這些缺乏建設性的新聞逐漸麻痺我們的腦神經,接下來便是任由國家暴力繼續侵害我們的人權了。
其實,從許多法治進步國家的經驗來看,要匡正社會風氣、導正社會程序正義,「人民」的聲音才是真正的推動力量,例如近期曾經炒作的沸沸揚揚的廉政署設立,我們去探究香港廉政公署的設立淵源,即可說明人民的聲音實則是促進社會國家改革的力量。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歷經濟蓬勃發展,然也助長了貪污歪風,貪污風氣在警界更為嚴重,治安與社會秩序均受到嚴重威脅,市民們為了維持生計,敢怒而不敢言,選擇了沉默,致使公權暴力更加猖狂。而當時的香港政府亦對此束手無策且漠視,直至人民對貪風猖獗到達忍無可忍的地步,愈來愈多人公開表達激憤,終於匯聚了強大的輿論壓力。最後,因一名總警司的貪污案讓民怨升至沸點,數以千計的群眾集會抗議,政府始不得不立即採取行動,當時的香港總督宣佈成立獨立的反貪污組織,以果斷的行為去化解民怨。而廉政公署在一九七四年二月成立後,以執法、預防及教育「三管齊下」的實際行動,為香港掀起了一場打擊貪污的革命,直至今日,香港獲得全球名列第二的清廉形象。
這樣的香港經驗,無疑地驗證,人民若是不出聲、或害怕一出聲立即會有白色恐怖再度撲來,則正中那些藉著公權力施暴人民者的下懷,繼續伸著魔爪掐住人民予取予求。反之,人民若能團結一致,或口誅或筆伐,積極表達程序正義受到迫害的怒吼,透過Web 2.0的平台和消息傳送能力,關心可真正促進社會進步的新聞,展開公民新聞的力量,藉由信息的快速傳播性及透明性,公民發聲必可作為推動國家民主的有效工具,亦可指正、繼而喚醒主流媒體發揮監督公共部門的第六權力量,結合成為推動政府改革的巨流。倘若我們對現今司法官貪污瀆職、檢察官濫權違紀、稅務官員搶取民財等等事件,還能夠沉默以對,那麼,當迫害人權的洪流淹沒吞噬我們的時候,在大聲狂呼救命也已來不及了。這樣的禍害更會遺留子孫、付出更高代價。
不能再沉默了,每個人現在都站出來發聲,讓力量穿透牆石,令端坐在高閣的官員聽見人民的怒吼,促進政府改革,更推動法治教育向下紮根,讓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人權不容迫害,陽光才可照進陰暗的角落!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