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電?綠電?
蔡政府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規劃在2025年達成綠能發電佔比20%,而在綠能發電項目中,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高達20個GW,初估需要20000公頃以上的土地,為達成這個目標,光電開發商大舉進入農漁村圈地建置光電板,由於多建置在農漁用地上,民眾多以種電稱之。
這也造成七股區光電總量超過負荷,台南市經發局統計,截至110年4月,在台南市光電面積已經備案或者是已經建置完成的有12000公頃,但七股區卻占十分之一,達1148.8公頃,也佔七股區行政區土地的十分之一,換算裝置容量約達1GW,佔2025年太陽能光電目標的5%,一個鄉鎮要承受的環境壓力實在太大了,因此居民希望政府可以引導光電業者到其他的行政區,讓七股的土地有一個喘息的空間。
太陽能光電的型態可分為屋頂型、水面型、建築整合型以及最大宗的地面型,地面型又可分為漁電共生、地目變更以及國有閒置土地利用等三種,其中漁電共生和地目變更對環境生態、鄉村地貌、養殖環境和漁民的生計的影響最大,雖然政府針對漁電共生推出環境社會檢核機制,希望透過前期調查,了解光電進場可能帶來的影響以以及廠商的解決之道,但這種單一案場的檢核方式並未包含地目變更及室內養殖的部分,也無法確定這麼大面積光電板設置帶來的環境社會衝擊為何,居民跟環團十分擔憂。
在七股創業的年輕人,不論是外來或在地,也對光電板緊鄰聚落,無孔不入的態勢感到憂慮,畢竟年輕人創業主打的就是在地好水養殖及美好風景,光電板可能讓這一切變調,進而破壞七股獨特的環境,讓遊客遠離而影響生計。
政府為掩飾大舉種電的政策,特別強調養殖為本,光電為輔的漁電共生,但這些都還只是在實驗階段,尚無真正成功案例,此外,對於原承租養殖戶,面臨租約能否繼續,租金能否負荷,工作權能否受到保障等等問題,雖然政府有提供公版契約書,但實際執行狀況是承租戶多數禁聲而惶惶不可終日。
民國八十年代的反濱南反七輕運動,保住了黑面琵鷺棲息地以及環境,2022年全球同步普查台灣就記錄到3,824隻,超過全球總數6成,而台南也有2,158隻,但當大量的光電板入侵,將會導致黑面琵鷺棲息地破碎化,是否影響黑面琵鷺的覓食行為,至今未有科學的評估與驗證,須知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是難以回復的,前人守護七股的努力也將付諸流水,政府不可輕忽。
沒有人反對綠能,但沒有整體評估的種電入侵,太陽能光電還會是綠能嗎?在沒有解決環境生態,社會公平等等問題之前,政府不能便宜行事,犧牲偏鄉權益,而是應該在先行區建置示範案場,長時間紀錄各種影響,找出解決之道,讓大家得以遵循再依序展開,畢竟種電有序才能環境永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