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的小改變
【記者 黃心亮、曾語如/嘉義新港報導】
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於民國76年,是台灣第一個鄉鎮級的基金會。在2012年啟動「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畫」,希望結合社區、學校、家庭,建立一個社區關懷支持的網路,讓孩子透過參與這個計畫激發潛能,並從中學習到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等能力。
不一樣的課後活動
下課鐘聲響起,相信工程的孩子們來到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據點,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畫筆,開始今天的美勞課程。
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工督導 李懿文 :「我用描的,然後我等一下再去上色,這樣也可以,然後我等一下會把它剪下來。」
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工督導 李懿文 :「我們其實看重的不是說功課有沒有進步,我們比較多是給一些多元的課程,這些小孩家裡不會陪他玩,我們陪他玩,那再到了國中,再大一點,可能稍微帶著他們思考自己的未來。」
人口結構問題下 新港面臨的挑戰
嘉義新港以香火鼎盛的奉天宮為人所知,是個純樸的農業社會,卻也面臨嚴重的人口結構問題,不僅如此,在新港的7間國中小學裡,就有3間屬於偏遠學校。
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陳錦煌 :「新港的所謂偏鄉越來越嚴重,老化、少子化之後,這些孩子的照顧者因為要賺錢、要養家,所以慢慢地沒有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這些孩子,那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隔代教養、高關懷家庭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沒有一個好的父母親、家庭來陪伴他的時候,光靠學校教育是不足的,所以我們是代表社區,我們才要站出來陪伴這些孩子。」
相信工程 希望下一代不變壞
看到家鄉面臨這樣的問題,新港文教基金會秉持著「希望下一代不變壞」的理念,在2012年推動了「相信工程──社區關懷計畫」,至今已走過了十個年頭。
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工督導 李懿文:「我們(在國小)的運作是,他如果過來我們會先讓他們寫功課,寫完功課以後,就是我們設計的多元課程,原則上,比較希望是讓小孩子有玩的機會,然後有創意啟發的機會,因為他在學校裡面已經整天都被各個科目搪塞滿了,所以我們比較多可能透過桌遊或是透過一些多元媒材,去動動手。」
相信工程實習生 何宣誼:「來這邊就會發現小朋友其實繪畫很強,然後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實際上去呈現出來的能力也很強,自己可能過去覺得小朋友沒有辦法做到,但是來了這邊之後就發現,他們其實做得到也可以做得非常地好。」
而面對國中繁重的課業,相信工程提供國中學生課外英文課、團輔課、美術課,以及體育課程,希望能釋放學生心中的壓力。
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工督導 李懿文:「我們不給太多課業上的指導,課業指導就回歸到學校單位去,但我們做的就是給他們家裡沒辦法給的,這些陪伴的品質,透過這些活動,然後讓他們可以培養獨立思考,包括怎麼懂得跟人家團隊合作。」
探索教育 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為了讓孩子能得到更多元的啟發,相信工程也規劃了探索體驗教育課程,這堂特別的課也受到國小國中學生們的喜愛,總是超過時間了還捨不得下課。今天,小熊老師在新港國中的籃球場,搭起了一條繩索,考驗學生的平衡感。
探索教育課程老師 胡文澤(小熊):「有看過馬戲團走鋼索的人嗎?等一下我就會讓你們稍微體驗一下,走在兩棵樹中間。」
探索教育課程老師 胡文澤(小熊):「主要設計課程,我第一個用體驗式的話,會讓小朋友有更多的思考。讓他們可以更去相信他的夥伴、同學,他們可以更有良好的溝通的橋樑,用這樣的概念下去做設計。」
探索教育課程老師 胡文澤(小熊):「手掌打開,手打開。你要抓著她,可以就靠著自己慢慢去走。」
相信陪伴的力量
這學期開始,新港國中據點,加入了助理輔導員永榮,特別的是,永榮也曾經是相信工程的孩子,升上大學後的他,希望也能為相信工程貢獻一己之力,而對孩子們來說,陪伴,就是最重要的事。
新港文教基金會助理輔導員 陳永榮 :「對我來說相信工程它給我三年的一種安全感,我先說自己好了,我自己是個新(住民)二代,我媽媽是越南人,然後又是單親家庭。因為來到這個團體,以前我的同輩、同屆生,他們也是出自一些可能有些問題的家庭,所以對我來說這裡,這一個團體就是有一種歸屬感。」
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工督導 李懿文 :「永榮是個比較靦腆的小孩,就是他很乖、規規矩矩,那家裡也是很多狀況,但是我覺得他一直就是很能夠理解家裡人的辛苦,所以他自己也就是很照顧自己,然後也很能夠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新港文教基金會助理輔導員 陳永榮:「對我來說轉變的話,其實我那時候我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還滿自卑的人,但到了這個團體帶給自己一點自信,一樣一起扶持彼此這樣子,就是互相照顧。」
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工督導 李懿文:「期待他可以好好地影響這些學弟妹,就是你能夠做得到,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
新港文教基金會助理輔導員 陳永榮:「我希望我能把我之前的熱情也帶回來,以一種過來人的身分,把我之前的動力再分享給他們。遇到再大的困難的時候也不要驚慌,背後總有一件事跟一個團體,它會給你遮風避雨,就是希望與相信。」
圓一個夢 新港新希望
相信工程之中有個傳統活動,就是「圓夢計畫」,由孩子討論發想訂定目標,再由基金會陪著孩子尋求資源、制訂計畫行程,接著實際執行計畫,最後還會提供舞台給孩子展現成果。
新港文教基金會 創會董事長 陳錦煌:「這個圓夢計畫,之前我們是叫懷夢卡的這個計畫,就是孩子有一個夢,那我們來募款也好,來募這個資源也好,能夠幫他這個夢想實現,但後來我們發現說只是被動地把夢想實現的資源給他,其實這個不夠的,他也要付出相對的努力,那在這個過程裡面他的成就感就非常的大。」
相信樂團 聽見孩子心中的樂音
新港街上的巷子口,有一間特別的樂器行,每到放學時間,總會傳來陣陣音樂聲,原來,是相信樂團的孩子們正在練習。
新港文教基金會社工督導 李懿文:「相信樂團本來就是圓夢計畫延伸出來的一個獨立的團體,那所以說現在相信樂團每一次去外面的演出,我們其實也都會定義它就是一個圓夢計畫的成果發表。」
2014年,一群孩子提出了想要學爵士鼓、站上舞台的圓夢計畫,在基金會的協助與孩子們的努力下,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夢想。新港文教基金會看見孩子想學樂器的熱情,在2016年成立了相信樂團,讓相信工程的孩子們勇敢做屬於自己的音樂夢。
相信樂團老師 張詠恬:「(相信樂團)比較有別於學校體制,比較有別於一般的音樂教室,我覺得它還滿像是一種,有點像是社團,就是比較開心的感覺,相對少一點壓力,然後多一點給他們舞台多元的一個發展的機會。」
相信樂團團員 王同學:「來這邊之後我的生活壓力減輕了非常多,平常繁重的課業讓我壓得喘不過氣,但這邊可以讓我喘息。」
相信樂團團員 松同學:「讓我更自信。學到如何面對一些觀眾,和觀眾互動。」
子渝是相信樂團成員們的學姊,雖然已經畢業,但熱愛音樂的她,依然常常回來相信樂團這個像家一樣的地方,陪伴學弟妹練習。
相信樂團團員 林子渝:「我覺得參加這個其實可以讓我認識更多不同面向的自己,然後也能讓我在舞台上就是看到,其實我原來有那麼多能量可以去做這些事情。」
相信樂團指導老師 王忠清:「進來以後他們都有改變,生活方面會比較樂觀一點,學了音樂以後就有這個好處,音樂它可以讓你每天進步一點點,我的要求也是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就可以了,他們每天有在進步,他心裡就有比較充實。」
相信工程走過了十年的歲月,秉持著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理念,相信孩子的每一個小改變,也相信在新港種下的種子,一定會有盛開的一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