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展覽再現八〇 藝文政治子題盼引省思

2022/12/09 11:54
6,5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林希恩、蔡愷恆 台北報導】「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覽在3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策展人期盼呈現出八〇年代,藝術家如何在動盪的時代,跨越攝影和政治,並透過作品與社會對話。

策展人黃建宏表示,八〇年代是一個在各方面,不管是外來的資訊,還有內部環境的文化調查、最主要是七〇年代累積的文化調查,還有一些藝文創作的能量,其實都匯聚在八〇年代,所以我們才會想要去做這樣的一個研究。

展覽以八〇年代的台灣藝文發展史為主軸。籌備過程中,策展人翻找出當時的檔案,並從中歸類五個與當時政治、社會、藝文相關的子題,再透過影像、繪畫及音檔等不同媒介,呈現當時的社會脈絡。

黃建宏說明,在一整個研究的過程,他們重新從閱讀中找出,與八〇年代的跨領域行為相關的兩千多個關鍵詞,才出現最後的五個方向。

八〇年代的台灣,因國內外局勢變動,讓台灣的文化界、政治界以及社運界聯手,創立黨外雜誌、參與社會運動等。這些影響不只停留在八〇年代,也延續到現今的台灣社會。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名譽教授林元輝認為,黨外雜誌基本上有幾大貢獻,「打破禁忌,以前不行談的雜誌都敢談。他(黨外雜誌)用油墨辦刊物,然後把一些衝突、把一些真相抖開,然後那邊去溝通,所以油墨代替流血。」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鍾宜杰解釋:「尤其那(八〇年代)是在一個言論不自由的年代。那從這些例子我們都可以看出就是,文化界跟這個社運工作,他們其實是一體的。只是說他們用文化的方式,攝影師用攝影的方式,來參與整個社會的改革。」

觀展民眾除了觀賞展品外,也會相互討論展覽作品、影像等的時代背景。展覽提供生活在當代台灣社會的民眾,以不同史觀認識八〇年代的機會。

觀展民眾馬雨琤也分享:「他(藝術家)可以透過一些,比較多元開放的方式去進行表達。儘管他們可能會收到一些,來自外在的一些壓迫壓力。但是他們還是勇於去透過這種展現的方式,然後給我們一種很震撼的感覺。」

狂八〇展覽跳脫以往美術史的史觀,展方冀望可以讓民眾了解台灣的文藝發展脈絡,如何潛移默化地形塑現今百花齊放的樣貌,也希望台灣可以勇於面對自身歷史,進而思索未來方向。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