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喜恩盲人合唱團 唱出人「聲」新希望

2022/12/14 20:00
4,863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陳品宇、陳誼芬/台北市報導】伊甸喜恩盲人合唱團的團長李依娜是先天的全盲者。即使如此,她並沒有放棄對於生命的熱愛,除了藉由聲音聽見世界的絢麗色彩、唱出對於美好世界的期待,更用動人的歌聲讓聽到的人都得到鼓勵,帶領同是盲人的合唱團員們,將這份嘹亮的生命力傳遞到世界各地,為自己及團員們寫下精彩人生新篇章。

眼盲心不盲 散播愛與快樂

喜恩盲人合唱團成立於2005年,目前團員為7位,每位團員皆有數年的演出資歷,並受過專業音樂訓練。各自都有多才多藝的音樂才能。合唱團的源起要追溯到伊甸基金會的創辦人劉俠女士,自身是輪椅作家,也看到了許多身障朋友們其實擁有不同的才華,並藉著學習及表演更加認識自己,因此鼓勵身心障礙者分享自己的長才,讓正向的力量改變更多人。在這樣的理念下,喜恩合唱團因應而生,顧名思義,希望觀眾在音樂表演當中可以聽見視障朋友們的經歷、聽見喜樂,以及聽見感恩的聲音。

照片

↑音樂不只是認識世界的媒介,更是傳遞愛與正能量的工具。圖片提供/喜恩盲人合唱團

創立至今17年間,合唱團去過世界各國表演,包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澳洲等。團長李依娜表示,到不同的國家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探索未知的空間,雖然看不見不一樣的景色,但仍能夠透過不同的感官跨越文化的範疇。俗話說,上帝關了一扇門,必定會再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盲人朋友們視力之外的感官能力相比其他人都更加敏銳,語言的腔調、空氣中瀰漫的味道,都是異國文化的一部份,更能獲得「音樂無國界」的感動。

此外,喜恩盲人合唱團也會將四處表演獲得的善款用來購買盲杖,送至國內外偏遠地區,如中國、越南等,提供基礎的使用訓練,同時也在過程中交流不同國家的生活經驗。在疫情爆發後,則著重在對國內視障朋友的協助,藉著贈送盲杖,鼓勵盲人朋友們參加課程,像是如何煮飯、如何打掃等生活自理的訓練;專業的老師們也會訂下行動的訓練計劃,包括搭乘捷運、出門走路等,讓越來越多的視障朋友們能化解生活不便的煩惱,重拾正常生活軌道。目前為止,盲杖的捐贈數目已上萬,它讓伊甸基金會有機會理解到不同盲胞的需求,將這份愛心化作萬「杖」光芒,照入盲人們的世界。

不只是將愛向外傳遞,在團內除了練習的互動,團員們私底下也會如同家人般互相關心、更新近況。李依娜也認同合唱團幫助盲人朋友們拓展生活圈,走出封閉的世界,在熱絡的人際相處中提升對自身的認同感,在一次次的登台表演中也不再膽怯,而是展現出自信與大方。

合作取得共鳴 共譜美妙樂章 

談到最初的練習狀況,李依娜說,獨奏、獨唱等表演對於團員們來說都較為得心應手,無論是音樂的調性還是風格都能由自己全盤掌握,但在進入合唱團後,最主要的挑戰便是:合唱團的團員們看不見樂譜,所以光是了解音樂內容就需要花不少時間。「我們的視覺經驗是比較缺乏的,就必須要用其他的感官來彌補」,除了要用聽力來「閱讀」音樂,也得要學著合作。在合唱團中不若以往只需單打獨鬥、專心成為全場焦點,而是要就自己的角色,與他人共同呈現一首曲子,在分部或是錄音時也要做額外的溝通,讓彼此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不只如此,李依娜也提到表演時的「大魔王」其實是肢體表演的部分,相對於正常視力的人,或是中途失明的人,先天性盲人對於肢體動作的概念基本上是沒有的,也無法透過模仿來學習。這項劣勢在舞台上更容易被放大,彼此之間的距離、手腳擺動的幅度都是未知。

試著在路上閉著眼睛走一陣子,會發現很難走成直線,在動態的情況下,視覺感官會急速弱化,更何況是要結合轉身、移動的歌舞表演。不僅如此,要讓台上的眾人能同步更是一大挑戰。李依娜說,對明眼人來說,用身體隨著音樂律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看著別人的肢體節奏做調整也並非難事,然而對於盲人來說卻是要花上數倍時間的挑戰。

照片

↑一個簡單的肢體動作,卻要花上盲人朋友們無數的時間才能達到同步。攝影/陳誼芬

雖然並非大幅度的身體移動,但也足夠折騰。李依娜笑著說,起初練習時無法跟上大家的進度,被老師糾正數次,感覺自己無法達到期待、是其他人的累贅,一度沮喪到躲在廁所哭。不過為了團隊還是堅持下去,團員們不斷給自己鼓勵,老師也給予十足耐心,每個動作拆解開來詳細揣摩、教導,最後終於順利登台。這對於李依娜而言是很特別的經驗,也意識到所謂的肢體語言並非只能是熱情激烈的舞蹈,只要足夠投入,便會自然隨著音樂的節奏擺動,這些都是傳遞訊息的方式,而台下的觀眾也能感受到表演者在音樂的世界中徜徉,一同享受音樂。

「有時候(肢體動作)不是我們擅長的,但只要我們跨出去,我想別人能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李依娜如此勉勵團員們,在表演後曾收到了不少表示驚喜的反饋,在這當中團員們看見了音樂能突破現有能力的框架,不同的表現方式帶來多元的可能性。

敞開心房 攜手遨遊樂海 

剛從實踐大學音樂系畢業的何沅澔主修豎笛,同時也會打鼓、演奏管樂器,在李依娜的邀請下加入合唱團。談到學音樂生涯最困難的事情,何沅澔說起頭往往最困難,不管是吹甚麼管樂器,最大的考驗莫過於嘴型,在看不見的情況下只能靠著老師的描述下一次次揣摩。雖然過去在學生階段也曾參與公開的音樂表演,但來到喜恩合唱團後,他認為自己最大的成長在於主動開口的能力。以前的自己較為木訥、不善言辭,但在喜恩合唱團的音樂會中,每個人都必須要輪流發表歌曲與自己生活經驗的連結,將音樂視作媒介,彼此都有抒發內心話的時間,不只能互相了解,更願意打開心房。

照片

↑何沅澔認為,來到喜恩盲人合唱團後,將團員們視作家人,也慢慢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攝影/陳誼芬

目前正職為按摩師的潘俊僥求學時的目標是心理系,不過在高中老師的推薦下,就此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主修聲樂,但比起在台上表演,潘俊僥更獨鍾於幕後的寫歌、編曲工作。音樂是結果,但對於潘俊僥來說更想了解過程。每一場音樂表演、每首聽到的樂曲都是獨立的空間個體,不同的表演者、不同的表演環境都會帶來影響。透過聽覺感官,可以讓這些個體跨越時間、空間的束縛匯聚起來,彷彿從悠揚的樂聲中能看見音樂製作過程的故事,讓他深深著迷。

他認為,每首樂曲旋律乍聽之下相同,但會因為每位成員當天的狀況不同,在每次的表演中拼湊出全新的面貌。「親臨現場的感覺與聽CD截然不同」,如同人生一般,要因為失誤才顯得不完美,又因不完美而獨特,每次在台下聽著團員們表演自己所寫的曲子,總是會感受到音樂表演無可取代的生命力。

「無形中,也是去提醒著我們自己雖然看不見,卻能夠有自己的影響力」,李依娜表示,喜恩合唱團有許多人的幫助才能發展至今,對於喜歡音樂的視障朋友而言,有了發揮及分享的機會。在學習音樂的過程,能夠給予他人正面的力量,善的循環加深了對自身的肯定。而在一般人眼中,視障者可能是被幫助的弱勢者,但視障者們並不是手心向上,而是有能力拉有困難的人一把,聽了喜恩合唱團的音樂後,相信也能獲得一些激勵及對生命的體會。

照片

↑李依娜期待不只是社會大眾能感受到視障朋友的影響力,視障朋友們也能從中發現自己具有改變社會的力量。攝影/陳誼芬

即使看不見多彩的顏色,但在音樂的世界中能夠體會不同的景色。李依娜認為音樂就像是窺探未知的望遠鏡,也希望喜恩盲人合唱團這份挑戰自我的態度能感動到更多人。

採訪側記

喜恩盲人合唱團的團員們來自不同的年齡層,也有著各自不同的正職工作,卻仍在每周固定練習近四個小時,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他們對音樂的熱忱。團員們在採訪結束後,我們留下來拍攝合唱團的練習,而它們也馬不停蹄的練習近期要表演的曲目。在第一首歌的演唱時,我們隨即被深深地吸引住,既嘹亮又高亢,讓人能發自內心感受到喜悅與心靈的寧靜,我們想,這就是音樂所具有的生命力吧!一股能夠跨越生命的一切挑戰,直抒胸臆的強大力量。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