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態圈失衡 數量銳減 臺灣蚯蚓養殖面臨窘況

2023/05/09 23:01
4,602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胡芝瑋|報導

 

  一直以來,蚯蚓都是生態圈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可近年來,為了種殖葉菜類以及農藥的氾濫,使蚯蚓的數量不斷地大量減少。對於生態圈逐漸失衡的情況下,究竟該要如何才能及時止損?

  坵隱農場場主王廷宏坦言,現今造成蚯蚓數量不斷減少其原因有二:第一個是農藥的問題,因蚯蚓很怕含有「磷」的農藥,但大多農民為了追求採收的速度,皆會使用化學肥、除草劑等農藥,而這些農藥裡皆含有大量的「有機磷」;第二個則是因為種植葉菜類的土地面積大,在去除雜草和翻土時,大多數皆是使用中耕機,可在使用中耕機的同時,大量地蚯蚓會在瞬間被打爛。

  蚯蚓對環境的益處在於,牠們不會去吃植物的根,只會將植物爛掉的根和有機的廢棄物吃下肚,而大出來的糞便可用於農業中的肥料和營養物質來使用,使植物生長得更好。現今大多數養殖者對蚯蚓的要求皆是「生得快、長得快、吃得快、拉得快」,才足以將大量的廢棄物處理掉,可面對以上四種要求,本土蚯蚓卻是無法適應的。

  王廷宏指出,商業養殖種大致分為以下三種:印度藍蚯蚓、非洲夜蚯蚓和歐洲紅蚯蚓。其中的印度藍蚯蚓,因其已存在於臺灣一百多年之久,現今已可將其納為臺灣本土種;而非洲夜蚯蚓是完全的外來種,為三種外來種蚯蚓中體積最大、進食最快的,會嚴重欺壓到本土的蚯蚓。在必須要養殖非洲夜蚯蚓同時保護本土蚯蚓的方法中,王廷宏強調,希望大型養殖場都能做到不混養,也不要輕易讓非洲夜蚯蚓跑出去。同時在此呼籲,不養殖非洲夜蚯蚓仍是對環境、對本土蚯蚓最友善和最好的解決方法。而對蚯蚓真正友善、同時又能獲利的農法,王廷宏表示只能大量種植,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友善和有機。

  迄今為止,蚯蚓相關的研究文獻仍然少之又少,對於網路上利用蚯蚓來觀測天氣的傳言,王廷宏坦言因目前臺灣研究蚯蚓的人仍不多,所以沒有人敢下定論。談到蚯蚓養殖業遇到的困難,王廷宏則指出兩點:第一,若要大量養殖蚯蚓,土地取得仍是很大的問題;第二,販賣時若無肥料證,蚯蚓糞便無法直接當肥料販賣,可瞭解蚯蚓糞能作為肥料的人仍為少數。

  蚯蚓對我們來說不僅無害,也在植物的種植上替我們解決了不少的煩惱,如何在蚯蚓和農作物種植之間達成平衡,仍需要我們去深思以及研究,同時,我們也應該更加重視和保護牠們,使整個生態圈更加的穩定。

照片

■坵隱農場所飼養的歐洲紅蚯蚓。攝|胡芝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