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四萬改一箍

2023/07/25 15:11
5,04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老一輩的臺灣人大概都知道「四萬改一箍」的慘痛事件。1949年6月15日臺灣省政府推動幣制改革,以舊臺幣4萬元兌換新臺幣1元的比率,回收舊臺幣,改發行新臺幣作為臺灣的流通貨幣。一般人都認為,這是因為受到國共內戰拖累,惡性通貨膨脹波及臺灣的結果。不過,最近聽到另外一種不同的說法,認為公視連續劇「茶金」所說的「4萬換1塊」,真正的問題核心,是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1946年5月22日發行「舊臺幣」時,用1比1的不合理比率去回收日本臺灣總督府所發行的「臺灣銀行券」。他們認為,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時,早已徹底掏空了臺灣銀行,日本人所發行的臺灣銀行券,本來就是沒有價值的廢紙。推敲其背後的涵義,應該是說,臺灣銀行當時已經沒有黃金和外匯可以作為「臺灣銀行券」的發行準備,所以,臺灣銀行券是廢紙。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

查一下「維基百科」資料,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原本計劃由中央銀行在臺開設分行,發行「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作為過渡時期的貨幣。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10月25日成立後,建議暫時讓日本政府所發行的「臺灣銀行券」繼續流通。發行「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的計畫因而作罷。

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當時,「臺灣銀行券」的發行餘額約14億元。但8月底,臺灣總督府從日本空運來臺15億元現鈔,所以,在10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時,「臺灣銀行券」的發行餘額,已經倍增為29億元。

雖然,行政院在1946年6月15日才正式授權給臺灣銀行,但早在半個多月前(5月22日)臺灣銀行就已經開始發行舊臺幣,正式名稱為「臺幣兌換券」,以1比1的比率回收日本政府所發行的「臺灣銀行券」。當時,舊臺幣的發行總餘額為33億元。3年後,在1949年6月14日幣制改革前夕,舊臺幣發行總餘額膨脹成5,270億元。隔天(6月15日)開始執行「四萬改一箍」的幣制改革計畫,並宣佈,舊臺幣將於7個月後(1950年1月14日)正式停止流通。

1949年中上海中央銀行庫存黃金運底臺灣以後,8月5日首次公告以黃金28萬兩作為準備金,發行新臺幣7,800萬元。之後多次增加提撥黃金作為新臺幣發行準備。截至1950年4月5日累計9次增加發行,合計提撥黃金68萬兩,新臺幣發行總餘額擴增至1億9千多萬元,相當於舊臺幣7兆多元。新臺幣發行未滿1年,收兌回來的舊臺幣總金額就超過7兆元。其中,似乎參雜有鉅額的舊臺幣「黑數」。

日本政府發行的「臺灣銀行券」,沒有黃金作為發行準備,真的就是廢紙嗎?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時,確實有把上海中央銀行的庫存黃金運送來臺,交由臺灣銀行管理,總量297.3萬市兩(1市兩等於1.0047盎司)。由於中國大陸的惡性物價膨脹蔓延到臺灣來。臺灣省政府為了重建實質已經崩潰的幣制,先於1949年5月17日推出黃金儲蓄存款辦法,民眾可以在臺銀開設黃金儲蓄存款帳戶,按照黃金官價向臺銀購買黃金存入帳戶,經過10天後就可以提領黃金條塊。1949年6月15日宣佈幣制改革以後,上述「運臺黃金」陸續被黃金儲蓄存款戶兌領走了。臺銀從1949年5月開辦黃金儲蓄存款業務,至隔年12月7日宣佈暫停收受黃金儲蓄存款為止,「運臺黃金」總共被黃金儲蓄存款戶兌領走了約150萬市兩,佔「運臺黃金」的一半。另外一半「運臺黃金」則用於支付軍費,每月10幾萬兩。到了1951年底差不多都用光了。吳聰敏教授在他的新作「台灣經濟四百年」中,引述1951年底財政部長嚴家淦所說的一段話,「以…國庫黃金應付軍費,這種事實,在短期間是可以做的,但如長期下去,沒有不垮的道理。…如果每月要花十幾萬兩黃金,請問我們有多少黃金?」

作為新臺幣發行準備的黃金,在1951年底流失光了,臺灣銀行的外匯準備則早在1951年初,「不但告罄,且積欠國外銀行的外匯達1,050萬美元」。然而,新臺幣並沒有因此變成廢紙。因為,美援物資進來了。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3天後(6月28日),美國宣佈第七艦隊巡航臺灣海峽,並提供臺灣軍事與經濟援助。臺灣省政府「巧妙地掌握此一機會」,將新臺幣發行總餘額從1950年6月底的1億9千多元,增加成7月底的將近2億4千萬元。然而,即使沒有黃金準備,且新臺幣發行總餘額超過幣制改革之初,政府所宣佈的發行限額(2億元),新臺幣並沒有因此變成「廢紙」。再經過一年,1951年6月底,新臺幣發行總餘額擴增至3億4千多元。然而,物價水準相較於以往,仍然相對穩定。

現代的紙幣是「法償貨幣」,因為法律的授權,才變成支付工具。其價值取決於貨幣主管當局維持物價穩定的能力。發行準備其實是多餘的。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貨幣基金」(IMF)誕生,確立了「黃金美元本位制」,規定各國隨時得以每盎司35美元的比率,向美國兌領黃金,同時確定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兌換比率。一般稱之為「布列敦森林體制」(固定匯率制)。後來因為越戰,美國的海外負債增多,財政惡化,加上歐洲國家經濟復興,拋售美元兌換黃金開始成為風潮。德國、法國、瑞士等用大量美元兌換黃金,美國所持有的黃金庫存逐漸流失。巔峰時期,全世界黃金總量3萬噸中美國擁有2萬噸,但到1971年時只剩下8千多噸。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不得已宣佈美元貶值,且聯邦準備體系不再釋出黃金向世界各國收回美元,「布列敦森林體制」崩潰。但美元並沒有因此變成廢紙,至今依然是國際收支的「關鍵貨幣」。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