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哲:錦鯉是藝術品 一生難得養好一尾
【記者呂聿茹、葉玉婕/桃園市報導】指著牆上大張的油畫,畫中是一隻二十餘年前的錦鯉,在桃園錦鯉品評大會拿了冠軍,卻在賽後回程中喪命。中華愛鯉協會現任理事長李孟哲說,那是其父親李永華繁殖錦鯉近四十年,最喜歡的一隻魚。
頭上一輪渾圓的丹頂,身上有著紅、白不規則色塊,有如水墨畫般的黑色點綴,砲彈型的身形圓潤,尾柄粗壯、尾鰭有力。錦鯉在日本被稱作「水中游動的寶石」,更是錦鯉愛好家眼中的藝術品。
↑2022亞洲盃品評會邀請25位海外評審為錦鯉評分。照片提供/李孟哲理事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鯉魚被發現突變成了有顏色的錦鯉。日本在大正年間舉辦了萬國博覽會,當時戰後的日本為了復甦經濟,就把錦鯉拿到萬國博覽會上參展,令當時的天皇跟農業大臣都很驚豔,後續開始大規模推廣錦鯉。起初的變異錦鯉養在稻田裡,收割時再把有顏色的錦鯉撈起來,當作附加的商品販售。且日本新潟的水非常好,因此產出了全日本最好的米,而錦鯉飼養也需要非常好的水質,相輔相成之下,最早期的錦鯉文化就從日本的新潟被推廣開來。
台灣當時被日本殖民,有些商人或醫生會前往日本留學,看到日本的錦鯉,並了解這種文化。1970年代,錦鯉被引進台灣,相傳把錦鯉從日本帶回來的,就是桃園新屋的范姜家族的前幾代人。1985年左右,台灣的錦鯉文化開始發展,中華愛鯉協會也成立於當時。開始有台灣人前往日本看魚、買魚,加上台灣沿海地區有許多錦鯉場,讓台灣錦鯉文化慢慢擴散。
2000年左右,台灣的錦鯉養殖達到最高峰,台灣的錦鯉之鄉–新屋、觀音一帶,當時擁有超過三十間錦鯉場,台灣各地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錦鯉場遍佈。
李孟哲與父親的錦鯉事業 興趣變專業
李孟哲說,其父親李永華四十年前來到觀音工業區從事不鏽鋼本業,當時台灣的錦鯉文化剛開始發展,喜愛錦鯉的李永華就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前往日本買魚。當魚買回到台灣時,李永華就希望能夠自己嘗試繁殖,就在工廠旁租下魚塭並開起錦鯉養殖之路。
現年47歲的李孟哲自小就喜歡養寵物,十幾歲開始飼養水族箱魚類,二十幾歲養爬蟲類。2006年,李孟哲從國外讀書回台,父親的事業較為穩定,因為父子倆皆喜愛錦鯉文化,兩人決定將土地買下,將這裡打造成現代化的魚場,讓國外對錦鯉有興趣的愛好家能夠前來觀賞,也能夠形成交流平台。
2008年,第一屆亞洲盃國際錦鯉品評會於新加坡舉辦,李孟哲參加品評會時,遇到一位籌備的新加坡的華人。李孟哲說自己很幸運的能夠被他帶在身邊,從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繞了一圈,當時李孟哲才知道原來愛錦鯉的這些協會,雖然很小眾,可是卻有這麼多人願意為錦鯉付出。
錦鯉養殖眉角多 著重水質與過濾
錦鯉要養活很簡單,養得好卻非常困難。李孟哲說,飼養錦鯉時,水質是最重要的,所以過濾系統最為注重,水面皆須清澈見底,甚至會利用電解去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質。水溫控制在攝氏30度以下,水溫低一點,溶氧會高一點,魚隻會較為舒適。環境方面,李家的錦鯉場魚池水深都超過兩米,每兩個禮拜就會清洗一次過濾槽,且水池上方都加蓋遮蔭棚,避免魚隻過度曝曬,以確保錦鯉的皮膚與質地良好。飼料方面更講究,要讓錦鯉養得精壯、鮮豔,子彈形狀又不能有肚子,有時飼料裡會入加奶粉跟酵素,李孟哲說,他在養魚時,時不時會去買日本的昆布,太太看到都直搖頭說,肯定不是給女兒吃的,是給魚吃的。
談到自己養殖的魚隻,李孟哲說,自己有榮幸在一次台灣全國性的品評大會中,拿到的全國第三名,比賽結束後,李孟哲將第三名的魚帶回家,設想隔年將魚養得更加茁壯後,前往比賽再次爭奪好成績。家裡的魚池每周都會抽水換水,其中一個外籍移工一次在換水將水排掉時,忘記將系統關掉,令魚池裡的水全部都被放乾。隔天當移工發現時,魚池裡的魚都已經死光了,包括那尾奪得第三名的錦鯉。李孟哲嘆氣的說:「養錦鯉的故事,難過得比有趣的多。」
缺少文化底蘊 錦鯉在台灣難推廣
李孟哲說,要去推廣錦鯉文化,其實最大的門檻就是牠不如其他觀賞魚,用一個小水族箱就可以養,「要養錦鯉就是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這個我沒辦法否認。」李孟哲舉例東南亞愛好家,因為國家地區氣候太熱,所以有很多愛好家甚至會為了保護他的錦鯉,還會開冷氣讓牠們吹,就是擔心他的魚太熱顏色會不鮮豔。加上錦鯉文化起源於日本,並非台灣的本土文化,台灣缺少日本人那樣的想法:就算沒有魚池資源可以養殖,仍能夠對錦鯉感興趣。而台灣大眾較在乎食用可圖性,養殖魚類較在乎能不能吃,並不會想花費太多時間、精力去養殖大型觀賞魚。
李孟哲說,難以推廣錦鯉跟經濟結構也有關係,現在經濟能力較闊綽的人家,都會想去住高樓大廈或經濟中心,比較不會想到在要鄉下挖一個魚池養錦鯉。養錦鯉也需要很多體力,因為要撈魚和換水都是體力活,所以在人口老化的日本、台灣,境內的愛好者都不斷在縮減,不同的是,日本有年輕人願意去研究這樣的文化,而台灣就比較少,推廣上較困難。
錦鯉品評會盛況 錦鯉的迷人之處
↑紅白:錦鯉的正統,底色為白襯上紅色斑紋,有「始於紅白,終於紅白」的美稱。照片提供/李永華專業錦鯉場
↑丹頂:全身潔白,唯有頭頂鮮豔圓形紅斑,似日本國旗,備受鯉人喜愛。照片提供/李永華專業錦鯉場
↑昭和:產於昭和年代,墨體上有黑白花紋點綴,三色界限分明尚是正品。照片提供/李永華專業錦鯉場
↑大正:產於大正年代,魚體純白,佈上紅墨花紋,三色平均分配尚是正品。照片提供/李永華專業錦鯉場
2022年,亞洲盃國際錦鯉品評會由中華愛鯉協會於台灣舉辦,也是台灣辦了三次亞洲盃裡面,參與的魚隻最多、海外評審最多的一屆,出品魚數共850尾,海外評審25名,更有三個在日本拿過總冠軍的中國愛好家特別從日本派魚過來台灣支持,非常難得。
李孟哲說,自己在錦鯉圈認識一位中國籍的愛好家,他所有的比賽都拿過冠軍,唯有日本的若鯉大賽尚未參加過,若鯉指的是青少年的魚隻,在規定的公分數下才能夠參加,台灣若鯉規定在63公分,而日本若鯉規定70公分以下。這一個朋友心裡一直有一個遺憾沒能拿到若鯉比賽的冠軍,並以贏得這個比賽為目標。友人第一年要參加比賽時,準備了兩尾很有機會得獎的魚隻,卻剛好遇到日本新瀉大地震,導致比賽停辦,魚隻會繼續長大,所以同一尾魚就無法再繼續參加若鯉比賽,需要再找尋新的魚。隔年的他又準備一尾新的魚,卻得到全場第二名,而第三年參賽時,他仍然是第二名。
直到參賽的第四年,李孟哲隨同前往日本,李孟哲在當場評分統計時,太好奇湊上前蹲在評審旁邊偷聽評分結果,聽到友人終於是第一名時,興奮的李孟哲隔著五六百公尺的距離對著參賽友人比手勢「YA」慶祝,友人見狀,以為是自己又得到第二名,李孟哲才跑到身邊告訴友人終於是第一。顯示錦鯉圈的愛好家為了獲得錦鯉大賽的名次而努力,對愛好家來說,這些都不是錢的問題,是他一生中可能就遇到這麼一尾特別的魚。每一隻魚都像一件藝術品存在,且不像藝術品可以被保存,他們的生命是很短暫的,在他擁有這隻魚時竭盡所能將牠養好,就是錦鯉迷人的地方。
李孟哲為中華愛鯉協會歷屆最年輕的理事長,他期許日後能利用新媒體或更多不同管道,讓台灣人更了解錦鯉,希望台灣協會可以跟更多的國家建立更多連結,跟國外溝通更順暢,並邀請更多友會來參加品評會。
採訪側記:
看到李永華專業養殖場的壯觀魚場,讓人不經佩服錦鯉愛好家,能夠因為興趣而深入去研究這部分的文化,這樣的精神讓人佩服。希望自己能有機會去參與品評會,看看現場的盛況,去感受大家齊聚一堂,共同觀賞錦鯉、研究錦鯉、愛錦鯉的盛況。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