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憶中的味道 三姐用肉圓融入社區
【記者呂沛軒、牛貞懿、劉彥妤、徐培倫的專題報導】
「有人會開玩笑說三姐的肉圓是不是有放嗎啡,許多客人不吃不行,甚至連到外地讀書的小孩子,都會說還是喜歡三姐的肉圓,因為小孩子從小就吃習慣了,就像是有媽媽的味道一樣,吃別的就有點吃不來。」許多人的記憶中,都會有一個熟悉的味道,就像故鄉的象徵。坐落在景美夜市附近的三姊肉圓,便是這樣一個味道,許多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甚至到了外地仍然不忘,三姊肉圓成為景美當地居民共同的回憶。
三姐,本名楊月裡,是這家肉圓店的靈魂人物,民國六十六年,舉家從屏東北上,在景美落腳,以推車攤販的形式經營,每天早上從溪口街出發,沿著景福街到景美菜市場販賣。個性樂觀的三姐,回想起這段近十年的推車歲月,提到當時最大的困境就是時常要躲警察,所以心情也常常受影響「警察一來趕的時候,攤子、椅子、桌子全部都要搬去放好。連流動車子也要推走,那段時間三姐的心情比較不好。」
直到民國七十二年,三姐終於在景美夜市附近承租了一間店面,而三姐的妹妹楊紫榆也加入幫忙。楊紫榆回憶以前只有單賣肉圓,後來增加麵類,然而,最令老主顧流連忘返的仍然是他們的肉圓,三姐的大兒子林鴻志說「有一些客人也是從小吃到大的,有時候客人去到店裡看肉圓沒有了,也不曉得要吃什麼東西。」老客人Cassia也提到,自己快四十歲了,每每嘴饞的時候總會想到三姐的肉圓「Cassia從小吃到大了,三姐的肉圓真材實料,口感不錯,吃了不會膩」
自從承租店面起,到現在三姐的肉圓店已經屹立在景美夜市,有二十七個年頭,在這段日子裡,上門的顧客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的景美人,其中更有不少是從附近景美國中畢業後,現在仍帶家人和小孩回來光顧,三姐就提到「那個時候好多景美國中的學生去攤子吃,有的嫁人了都帶他的孩子過來吃了,她們都會認識三姐,有的會問三姐認不認識他們?」楊紫榆則打趣的說,相較於三姐,她實在無法體會和老顧客互動的感覺,她強調,因為三姐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肉圓店,再加上三姐個性爽朗、總笑臉迎人,人緣也特別好「像三姐以前,有人還叫她阿姨,現在帶小孩來都叫他阿嬤了,哈哈哈哈,這等於也是她的一種成就感啦。」
文山社區大學的郭淑端,本身就是肉圓店的常客,而她也認為,三姐就是景美社區與居民的共同記憶,因此,在九十八年度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所舉辦「發現臺北‧願景臺北:社區故事影像紀錄」活動當中,以《三姐─肉圓的故事》為題,拍攝紀錄片,成為被遴選出的十部紀錄片之一,敘述三姐如何用一顆顆清蒸的肉圓,融入景美在地的故事。
從屏東北上落地生根,對於三姐而言,景美就像是她的第二個故鄉,她陪伴景美蛻變,從樸實走向繁華,靠著堅持傳統的作法,將屏東赤肉圓的好味道,深植景美人的心,「三姐天天出去跟客人聊天都很快樂,有說有笑。」,更重要的是,三姐儼然成為了景美在地人,以及多數景美人記憶中的一部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