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的傳統糊紙產業
祭祀習慣改變 糊紙作品尺寸趨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價值觀的轉變,古老的祭祀習俗也在不斷地改變。其中,紙紮技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正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傳統的祭祀習俗中,紙紮屋、金童玉女、紙紮車等都是常見的配備
糊紙店 蔡篤賢先生:傳統都是糊成大房子,你看都是糊成漢社厝
而過去的紙紮屋可能高達一層樓、尺寸約6尺,但現代人為了追求便利,更多的設計已經縮小成可以放置在桌上的大小。
紙紮技術式微 無人接手傳統
紙紮技術源遠流長,通常用於製作神像、動物、建築等物件,在宗教儀式、慶典等場合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現代科技的崛起,這項傳統技藝逐漸式微。紙紮技術的傳承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精湛的技藝,然而年輕一代似乎對這種傳統技術的興趣逐漸降低。另一方面,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下降。
隨著老師傅的年紀漸長,卻沒有人願意接手店舖,糊紙店家只能面臨著一個無奈的選擇:結束營業。這種情況下,無疑對於文化傳承構成了極大的衝擊。
糊紙店 蔡篤賢先生:後代沒有人學,沒有人學就變成,如果年紀大的(退休)就消失了
無人接手 傳統糊紙傳承式微
對於文化資產來說,糊紙店的消失是一個重大的損失。這些店家所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更是一種文化遺產的傳承。如何保留這些手藝,並將其傳承下去,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記者陳薏親 台北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