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走路上學計畫

2010/12/21 23:29
4,160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學習獨立危險少 多多運動免肥胖

 歐美各國的社會團體以環保及健康為主題,發起學生走路上學運動,於二○○○年推出第一屆「國際走路上學日」,台灣也於二○○五年由教育部推動「走路上學計畫」。走路上學不但節能減碳、減少車流量、提升空氣品質,更重要的是也讓孩子學習獨立,增進親子關係。

 受到交通狀況複雜、學生安全及部分家長選擇跨學區就讀的影響,台灣由家長接送學生上下學的情況日益普遍,每到上下學時間,校門口會集結許多汽、機車,不但造成交通壅塞,學生安全也有疑慮。台北縣林口鄉麗林國小為第一個示範「走路上學計畫」的學校,目的是希望學生多運動、改善體質、避免肥胖。儘管如此,有不少學校不知該如何推動此計畫,教育部因此特別提出應對措施,在網站上設立「走路上學」專屬網頁。另外,「通學巷」的設置,也是「走路上學」計畫裡的一項重點措施,為讓學生有安全的行走空間,部分執行此計畫的學校,在上下學時段,禁止車輛行駛周邊道路,且由導護媽媽或是學校警衛維護交通秩序。「走路上學計畫」從二○○五年實施至今,從北到南,已有許多學校配合實施,但成效如何,各方反映不一。
 文山區興德國小訓育組長馮嘉偉表示,「走路上學計畫」每年固定推廣,學校只能以宣導為主,無法勉強所有學生配合。除一般的交通安全教育外,學校還會搭配無車日活動,訂定走路上學宣導周,向學生及家長宣導走路上學計畫。
 馮嘉偉再補充,每學期學校都會統計走路上學的人數,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走路上學的比例約六成,放學時因有些學生是由安親班接送,所以走路的學生約五成。
 為改善學校周邊交通安全,馮嘉偉說,去年透過教育局協助,並配合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交通管制工程處、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及里長等相關單位的幫助,已進行校園周邊的交通探勘,改善交通安全,並將興隆路二段二三三巷設為「通學巷」,於上下學期間(上午七時三十分至八時、中午十二時至十二時二十分及下午四時至四時二十分)擺設簡易型路障,進行交通管制,管制時段只提供學生行走,不開放車輛通行,避免人車爭道,藉由設置通學巷,提高學生走路上學的安全性。

照片

▲興德國小的通學巷位於興隆路二段二三三巷,每逢上下學時間都禁止車輛進入。

持續推廣 打造走路上學零風險

 台北縣市共有三所國小及一所國中被選為「走路上學」的種子學校。
 規畫單位台北市政府交通局綜合規畫科科長沈慧虹表示,走路上學計畫最大的願景是給學生一個安全的步行上學環境。按照教育部目前的學區畫分方法,多是居住社區即學區,希望透過學生走路上學,減少家長接送小孩的辛勞,並降低學區內交通壅塞的狀況。
 若學校附近沒有適合學生步行的人行道,交通局會設置牌面,限制上下學時段的車輛進出,再透過學校的導護人員引導,確保學生安全。她主張用教育的方式倡導政策,希望學生和家長透過學習的方式落實計畫,才不會喪失政策原先的美意。
 每年無車日時,交通局也會選出幾間學校,作為楷模或需要改善的範例,進行宣導講解,讓各級學校和家長更加了解該計畫。希望範例學校透過點對點的方式,將計畫推廣至社區內其他學校。目前該計畫推動成效良好,交通局也會持續推廣,達到社區內的學生走路上學零風險。
 新店青潭國小體育組長許文梧表示,走路上學計畫推行以來,一直都得到不錯的回響,許多學生和家長都給予很高的肯定。推行這個計畫後,部分學生改為走路上學,交通情況也改善很多。
 走路上學除了可以讓學生多運動,也能身體力行,達到節能減碳,更能增進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許文梧在計畫進行時,都會盡量讓學生嘗試獨自從家裡走到學校,在危險的路口,才會有導護老師及志工進行帶領。另外,也鼓勵家住較遠的學生,由父母載到離學校較近的路段後,再步行到學校。 
 學校也特別提醒參與計畫的學生家長,必須自行指導孩子的交通和安全意識,學校和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雙管齊下才能達到好效果。學校會特別利用一節課的時間,針對各班進行宣導,講解各種交通情況和標誌,也讓學生填答交通安全學習單,讓學生明白,遇到各種情況時,應如何從容面對。

照片

▲放學時段志工媽媽負責導護徒步學生穿越馬路。

自行上學不依賴
 民眾柯秀如:因為我是職業婦女,無法接送小朋友上下學,學校在上、下學時間封閉特定幾條道路,不准車輛進入,可以保障學生安全,加上有警衛巡邏,所以我能放心讓孩童自行上下學。學校也會將汽、機車接送區分開,並錯開低、中、高年級放學時間,讓學生不會一出校門口,就碰上交通混亂,能有效減低交通意外的發生。
 民眾湯進承:因為家離學校很近,所以我家小孩都是自己走路上下學,而且附近都是店家,比較不用擔心孩童的安全。但我認為這項政策有許多應該改善的地方,例如家住較遠的學生,遇到的外在因素會更多。交通部這項政策應請學校派專人指揮交通,並於學校附近的各個十字路口派人守候,這樣孩童的安全才會有保障。
 民眾黃慶恩:「走路上學」這個政策使我的小孩開始獨立,起床吃完早餐,就自己去上學,學習不依賴父母,開始會自己規畫出門的時間,這個政策也使許多因工作忙碌無法接送子女上下學的父母可以專心地工作,不必煩惱接送小孩的問題。雖然還是會擔心小朋友的安全,但可以使小朋友獨立,學習規畫自己的時間,對小朋友的生活態度實有很大幫助。
 蔡姓民眾:雖然目前是親自接送孩子,但絕對支持學校推行此政策,除了可以節省帶孩子上下學的時間,還可以讓他們學習交通規則等。但必須先要瞭解所有細節,例如:學校如何審核志工資格,尤其是志工的能力及人格;她認為,家長與志工必須有良好的溝通,才能建立家長與志工間的互相信任;再者,學生交通安全的規畫是否完善,也是她有所顧慮的,例如:一位志工應該負責多少位元學生的安全等。

安全為首要考量
 民眾廖玉惠:我家小孩上下學一直都是家長接送,基於安全考量,我還是不放心讓小孩自己走路上學,主因是小學階段的孩子應變能力較差,除了擔心交通問題,也會擔心人身安全問題,如果是國中以上的學生,應該會比較適合這項政策。
 民眾陳逸萍:就算學校離家近,還是要親自接送比較安心,不會覺得會因推行此政策受惠,反而擔心產生其他問題,馬路如虎口,加上也害怕孩子遇到壞人。
 林姓民眾:推行此政策是很好的作法,可以節能省碳。但到目前為止,她都還是親自接送孩子們,不至於讓他們走路上學,交通安全是她首要顧慮的因素。

增加安全宣導 降低危險發生

 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從推動走路上學計畫以來,已有八成六的學生走路上下學,此計畫普遍獲得家長支持,但也有家長因為擔心學生在路途中易發生意外,而不願讓學生走路上下學。其實,只要加強交通與人身安全的預防措施,就可以降低危險發生的機率,讓學生走路上下學安心又健康。
 根據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資料顯示,針對全國二十三縣市三至六年級學生、家長發出問卷,有七成以上的學生對走路感到擔心,半數家長因為交通、人身安全等緣故不願讓學生走路上學,但交通安全造成的事故傷亡,其實是可以事先預防的。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為走路上下學環境不良,容易造成學生路途中受到傷害,且家長親自開車接送,導致上下學尖峰時間湧入大量接送車潮,學生必須與汽機車爭道,不僅增加學生受傷風險,也讓交通環境更險惡。
 在上下學的路途中,導護老師或志工媽媽於危險路口指揮,也能保護學生行的安全。學校也應定期舉辦「走路上學計畫」的宣導說明會,讓學生從學校教育中培養交通安全的觀念,也可仿效台北市興隆國小發放獎勵卡,以此鼓勵學生。或是規畫路線,請學生們集合後,再一同前往學校,增加其安全性。學校亦可與附近店家配合,連結為愛心商店,如果遭遇危險,可以請求幫忙。
 用走路的方式上下學,不但可以減少使用汽、機車的廢氣排放量,使空氣的品質變好,也可使學生的安全獲得保障。並讓學生改善體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加強與社區互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