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河溪學院》臺灣河川特性

2024/05/06 10:28
2,56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閉起眼睛,你想像中的河溪是什麼樣貌呢?河溪只是水與水週期性流經的道路嗎?

一條健康的河溪乘載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能提供人們多元的生態系服務。可惜的是,現今台灣河溪治理與管理模式,經常以防洪排水為主要且唯一考量,忽略維護河溪生態系健康的重要性,減損河溪所提供的多樣生態系服務。

台灣河溪學院在去年正式成立,希望在一場又一場系列課程後,能讓你我眼中的河溪有所不同,引發更多人願意以實際行動,成為關心河溪的一份子,一起為恢復台灣河川生命力努力。

 

認識臺灣河川獨一無二的特性

台灣河溪學院第二學年度,在4月9日邀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黃誌川教授講授「臺灣河川特性」,從綜觀地理角度切入,說明臺灣河川獨一無二的特性。

課程一開始,黃老師就提到臺灣由於頻繁的構造運動,擁有最特別的舞台;受颱風影響,有最多變的佈景。前者使台灣島每年都在抬升,但由颱風帶來的山崩、土石流不斷刮除地表,使得每年剝蝕率和抬升速率差不多,所以台灣沒有明顯的長高。全世界平均降雨超過450公釐就是濕潤地區,而台灣年平均降雨量是2,510公釐,雨量非常豐沛。

 

河川反映出發生在大地上的故事

驅動水循環最重要的兩大營力是太陽及重力,而影響地表重要的作用,包括侵蝕、風化、營養傳輸都和水有關。水循環將地表的鹽類洗出,這些被洗出的鹽類才是植物生長能利用的養分。

河流,亦是水循環的一環,連結陸域及水域生態系。當水降落到陸地後,受重力向下移動,將物質從陸域帶到水域中。因此,從河中取一瓢水,呈現出水文、地表以及人為的綜合反應。黃老師生動地比喻:河川如同大地的血管,從血管中採樣,可了解水流經的大地(地表及地下、人為或自然)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水流形塑地表樣貌,使得河川上中下游各有不同特性,不一樣的棲地特性又會影響生物相組成。因此,黃老師特別提醒,在進行河川生態復育時需要了解河段特性,否則復育或工程手段可能事倍功半或甚至得不償失。

 

侵蝕、風化與營養傳輸

台灣有厲害的侵蝕和風化作用,颱風來臨時常造成崩塌,帶來大量泥砂。因此,泥砂生產量、侵蝕率是台灣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在估算土砂量時需要留意,不是所有崩塌的土砂都會直接進到河流中,因此也需要將土砂崩完後,留在原地的量一起列入估算。以及,河流中輸砂量會隨著地表崩塌狀況隨時在變動,在工程設計上需要留意。

在營養傳輸部分,科學家提出氮循環問題已超過地球容忍極限警訊,人類製造的活性氮氮已超過自然界原有含量的十倍。過量的氮使水域面臨優養化威脅,甚至成為多數生物無法生存的死區。台灣水庫區因上游聚落肥料施用過量,多有優養化問題;河川則因坡陡流急特性,使得優養化程度不嚴重。不過,和全世界相比,台灣氮排放量非常高,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要走自己的路

黃老師說道:「我們應該要走自己的路!」從認識台灣河川基本特性開始,了解台灣河川的獨特及面臨的問題,再進一步思考合適的應對策略,以避免在不熟悉台灣河川特性時就直接複製國外的作法,投入資源後最後卻達不到預期效益就相當可惜了。

 

台灣河溪學院下一堂課將於5/7由 臺灣蜻蜓學會 李宜龍秘書長,分享「河川生物認識–蜻蜓」,認識依賴水域生存的昆蟲–蜻蜓的生息與特性,以及遭遇到的保育課題,歡迎報名參加! https://neti.cc/arv3E6g

----

台灣河溪學院 系列課程全紀錄 https://www.twrna.org/minutes (一次全收看!)

★2024年台灣河溪初階學院課程 https://www.twrna.org/river-academy

(此系列13堂課程已全數開放報名,實體及線上同步進行,另提供課後2週影片回放,希望能讓更多有興趣的朋友能一同參與!)

 

★密切關注 台灣河溪網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RiversNetwork

★與關心河溪的大眾一起來紀錄、討論河溪議題→ 城鄉河溪論壇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99178873505026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