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樂讀 同享天倫
旁白: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剝皮寮」老街,是現今台北市在歷史、文化上都相當珍貴一塊區域,因為它不只保留了清代時期的獨有樣貌,更留有日治時期的牌樓厝建築。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九〇年代末期,剝皮寮竟差一點被拆除徵收。
導覽員劉嘉勇:剝皮寮,台語絕對就是說艋舺說放炮寮,啊如果新台北腔,像是大稻埕那邊的就叫放皮寮,阿宜蘭人那邊就叫剝皮寮
旁白:剝皮寮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799年的清代地契,據說此地曾以「福皮寮」、「福地寮」作為地名,至日治時期改稱為「北皮寮街」,後因為諧音的緣故而成為今日的「剝皮寮」。有意思的是,剝皮寮的保存其實並非有意,在日治時期末期,日本政府原先計畫將剝皮寮劃入老松國小的預定地,然而最終並未改建成功,這才倖存至戰後。
導覽員劉嘉勇:因為福這個字,在臺灣 在閩南話本來就可以念成「剝」,本來就可以 在福建還有地名到現在什麼福啊?就是讀作「剝」,他在音韻上也可以解釋得通,她本來就會這樣念 所以什麼剝樹皮,剝動物的皮,剝牛皮,因為不止我這樣認為,還有建築系的教授從歷史的產業去看 這裡完全沒有剝樹皮的行業 也沒有剝牛皮的行業,統統沒有,所以我個人的看法 它本來就是福字 就念「剝」。
旁白:至九〇年代末期,剝皮寮再次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後經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讓剝皮寮不但獲得保存,更透過系列活動,試圖為老街注入新能量,經過長達6年的整修,2009年重新開放的剝皮寮,已成為萬華區富有歷史韻味的特色老街。
記者巫昌龍/台北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