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創生蓬勃而社造瓶頸-台灣地方創生者的反思

2024/07/10 16:11
4,94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地方體驗的想像,從社區營造到近年政府推動地方創生後,開始有如雨後春筍的冒出,這些行動多數包裝著商業跟營收的特質,希望藉由經濟的自主來持續在地方行動。然而,經濟的型態是否能夠與從事社區營造畫上等號,經常是大家經濟有所自主後茶餘飯後的議題,因為商業運轉下,地方沒有繼續跨越,反而繼續沒落,其實這關係著社區營造的下一個階段需要面對的困境,也是地方創生經營的重要課題。

 

自治與結社力量的再造者

    社區營造進入到地方創生行動,能夠將地方轉化為營業跟翻轉的可能,其實背後的工作內容其還包含:1.自治性 2.公民性 3.公共性三個重要的要素。不同於政府組織、一般商業團體,地方創生團體要面對的,是讓「地方的公共性和商業性」重新鏈結起來,同時「自治」和「結社」精神,透過經濟、社會、政治等自由意志的行動,整合結商業組織力量,補足政府失去公共性、避免公司只在乎獲利與資本掠奪,找出國家末梢,生存的方式。

 

具備地方的倫理與價值是核心

    成為地方工作者需具備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自身跟這塊地方的連結」,此外進一步看待就是行動的「地方框架」,有了這層關係就能有更多想像、目標可以去實現,而身為一個地方工作者不同於一般人的是,他們在這些染色的保護下,其實也具有「地方的倫理跟價值」,透過這個不是一般產業會有的特色,讓地方變為自己獨有品牌,唯獨在達到這個目標時,才能夠去應對會面臨到的問題—地方公共性討論的挑戰、生活全貌的變動。

 

 

差異性找到地方性是因為差異背後的價值

    如何能更快找到地方性—延續社造的基礎,永遠需要除了懂得找,還要持續延續「差異性」,其實是一個體系困難的拉扯。從政治體系來看,民主社會的價值就是差異,地方創生架構在民主的體系下,本質上就是:1.市場以小眾出發、2.不好複製、3.需要公民行動當作載體、4.去邊陲化與中心化、5.跨領域整合、6.由民間自主行動。不一定要將自己最熟悉的家鄉定為起點,能夠把生活的地方都先「陌生」起來,保持這樣的感官,在生活中逐步探索,將有助於人找到地方差異跟學會看見差異背後的價值,樂於差異的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可能。

 

生涯的起點是思考地方想像的開始

    真的要進入地方創生核心的大門,反省生涯跟思考自己是否具備地方的價值觀,真的是一門重要的課題。教育、學習的成長過程其實影響一個人很深,生涯思考少了地方價值,就會更無法判斷所接收到的資訊,也很難面對在地方創生面對到的地方限制。對地方的期待,是因為地方行動者生涯想像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視自己的角色跟需求,才會讓更多人想回到地方發展,把自己的想法結合地方能夠提供的一切資源讓地方的獨特性因此而展現出來。

 

戒慎恐懼的地方取代

    當我們進入「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的年代,充斥著複製貼上的文化產品,老花窗雞蛋糕、文創符號的飾品、把地方建築印製在T恤上的紀念商品,雖然墊高產品商業價值,產品變成奢侈的文化消費;正當打鐵沒落,藝術家學習打鐵是為了製作藝術品而不是打鐵生活的延續,當轉譯的工作炫麗的展開,卻沒有一件產進入產業生活的核心,我們留下的可能也只剩下博物館的展出,而不是有生命的文化生活。一個地方如果一直存在著某種產業的光環,但實際上這個地方並沒有從事這類工作的勞動者,剩下名聲而已,也就表示這個地方已經被取代掉了,也是我們戒慎恐懼的事情。試想在過20年這些勞動者都消失了,請問我們還能燃燒什麼生活變成轉譯的產品呢?

    蓬勃的地方創生,式微的社區營造,作為一個地方工作者,繼續找到成為地方的其中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將用十足的勇氣跟無限大的想像,熱情的面對未來生活。

高雄市旗山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