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古地圖的鐵路與水路:從台北機械局到鐵道部博物館 | 日治古蹟巡禮

2024/11/28 10:22
4,213次瀏覽 ・ 5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台灣博物館主館及其分館承載著豐富多樣的歷史記憶。從原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博物館本館,到南門館(原:樟腦及鴉片加工廠)、古生物館(前身是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以及鐵道部園區,每一處場域都記錄著不同時代的重要文化片段。其中,鐵道部園區的發展歷程更是台灣交通運輸轉變與工業化的重要見證。

 

照片

1887年的《光緒臺北堡莊示意圖》記錄了台北地區在清代的初始面貌,尚未出現清晰的城鎮輪廓。

 

照片

然而,僅一年後,劉銘傳推行洋務改革,《臺北府之圖》中已清楚標註了設立於北門一帶的機械局。這座機械局成為劉銘傳改革的重要工程之一,主要負責製作子彈與修理槍砲。然而,由於當時技術條件限制,機械局生產規模有限,僅能滿足日常操練需求。到1892年(光緒十八年),機械局業務逐步拓展,新增了鑄造錢幣與鐵路維修功能,並開始負責木材伐運,逐漸轉型為多功能的近代工業設施。

 

照片

日治時期的地圖進一步描繪了機械局的變遷。1895年的《臺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圖》中,「舊機械局」的名稱反映出該設施已逐漸被取代功能。

 

照片

而到1903年的《最近實測臺北全圖》,此區域已標示為「鐵道部」,成為鐵路與火車的維修基地。

 

照片

隨著鐵路系統的逐步完善,1905年的《臺北市區改正圖》中清晰可見多條鐵軌進入鐵道部,整體規劃類似於今日汐止火車保養廠。

 

照片

1918年,由於業務需求激增,舊有建物的南側被拆除,隨後於1919年完成今日所見的弧形紅磚廳舍,形成北工場與南廳舍對稱分布的格局。

 

照片

這棟廳舍由總督府土木局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高石組與住吉組兩大建築公司聯手施工。森山松之助師承辰野金吾,設計風格上也有相似之處。高石組總部即為現在的撫臺街洋樓,他們參與過台灣總督府廳舍、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桃園大圳等多項大型工程,亦承攬過不少基礎工程,如:城牆的拆除、道路與上下水道的鋪設、衛生環境的改造。住吉組則以南台灣建築業的領導地位聞名,參與過建造阿里山鐵道、台南警察署等多項地標性建築。兩家公司分別負責第一期與第二期工程,整體於1920年完成。

 

照片

1935年,鐵道部迎來更全面的規劃與建設。《臺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詳細記錄了鐵道部園區內的設施,包括牙醫診所「鐵道齒科」、員工教習所「鐵道教習所」、員工醫院「鐵道病院」以及宿舍「鐵道官舍」。這些設施不僅展現了公共機關的完整功能,也反映了日治時期對鐵道從業人員生活需求的細緻考量。

 

----------------------

 

雖然日治時期的建設規模巨大,但並未完全拆除清代遺構。今日鐵道部園區內,仍可見部分清代機械局的遺址,而一些建材更被靈活地重新利用。例如,博物館左側入口的建築即為廢棄的清代鐵軌搭建而成,充分體現資源的回收再用的精神。

 

照片

 

照片

選址於北門的機械局地點亦具有其獨特意義。此區當時有河流經,因此命名為「河溝頭」。根據歷史學者洪致文教授的研究,劉銘傳時代設立於河溝頭的台北機械局,正是依靠淡水河的水運功能,運輸大型機械設備與原料,成為清代洋務改革的重要據點之一。洪教授更進一步指出:「這裡是台北,甚至是整個台灣近代化的起點。」

在清代與日治時期,北門到萬華附近因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一度成為台灣首座工業區,當時被稱為下崁庄、堀江町、與綠町,不僅是機械局所在地,更吸引了許多近代化工廠的進駐,包括台灣早期的玻璃與肥皂工廠等產業聚集地,為台北早期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照片

隨著1895年日本接管台灣,北門機械局的角色逐步轉型。日本殖民政府接手後,對該設施進行了功能性改造,機械局被納入鐵道部的營運範疇,成為全台火車與鐵路維修的重鎮。因業務需求擴大,1935年鐵道部的主要工場遷至松山,原地則改建為鐵路職員宿舍區。

戰後,鐵道部園區仍是交通部門的重要據點之一,直至1990年,台鐵局總部遷至新台北車站後,該區逐漸閒置。2009年,台灣博物館接手管理這片具有百年歷史的區域,並重新規劃為對外開放的文化園區,鐵道部園區自此成為國內外遊客了解台灣鐵路發展的窗口。

 

---------------------

 

【2024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打開鐵道部防空壕】

鐵道博物館園區由六座國定古蹟組成,包括由弧形洋式紅磚廳舍、日式木造職員食堂、鋼筋混凝土八角樓男廁、防空壕等建築,平時防空壕都是關閉的狀態,今年打開台北系列活動時,特意配合在每個場次中打開15分鐘。

照片

 

作為園區內重要的歷史建築之一,鐵道部的防空壕以其特殊的設計與戰時用途備受關注。該防空壕由鐵道部技師鳥巢英一設計,建於二戰期間,主要供鐵道部高級員工躲避美軍對日本領地的空襲。

 

照片

 

照片

  

照片

該設施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圓錐狀,下層深入地下,並配有防護壁與傾斜通風口,設計上充分考量防彈與防御能力。

 

照片

  

照片

戰後,防空壕因國共內戰的影響進一步改造,內部新增了戰術討論看板與台灣鐵路運輸系統地圖,其中標註了許多現已消失的站點。

這座戰時遺跡平時為保護結構而不對外開放,僅在「打開台北」系列活動中,每場次提供短暫的15分鐘參觀機會,讓民眾一窺其內部歷史痕跡。希望一窺內部構造的民眾,敬請把握機會,如錯過了也可持續追蹤打開台北,下次打開時才有機會前往。

 

---------------------

 

鐵道部園區以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建築特色,成為近代台灣發展的重要見證。在晚清洋務運動下,機械局成為台灣的第一座近代化工廠,隨著日治時期的進一步發展,它逐漸演變為集交通、工業、生活功能於一體的鐵道樞紐,訴說著台灣如何從水運時代轉型為鐵路運輸的現代城市。

今日的鐵道部園區不僅保存了這段歷史,還以內容多元的博物館形式向公眾敞開。這裡的每一座建築、每一條鐵軌、每一處遺構,都像是時光膠囊,記錄著當時的歷史與不同生活方式的印記。透過探訪這座園區,我們得以了解百年來的台北中心的發展,重新審視那些影響深遠的決策,並學會更加珍惜目前尚存的文化資產。

未來,隨著文史研究的深入,相信這片土地將繼續連結更多過去與未來的故事,啟發更多人對台灣歷史的關注與熱愛。

 

-----------------

參考資料

 - 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 |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 走進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打開隱密建築空間,在百年古蹟看見過往鐵路風采 | 微笑台灣
 - 臺博鐵道部園區|防空洞 | 2024 OPEN TAIPEI 打開台北
 - 鐵道部園區 華麗的台灣鐵路史見證者 — WILHELM CHANG 張威廉
 - 打開台北神秘「虎眼窗貓道」 | 城市學
 - 清代台鐵遺跡 塔城街找答案 | 人間福報
 - 台南歷史名人:住吉秀松 | 台南美食地圖

 

台博館鐵道園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