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東北角凱達格蘭原住民族部落探訪

2011/04/19 11:12
7,452次瀏覽 ・ 9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9
檢舉

利用清明節假期,我們在四月三日跟隨著山水人文學會負責人暨松山社大台北文史生態營老師吳智慶先生走一趟東北角,探訪凱達格蘭原住民族部落。首站來到和平島的大雞籠社,和平島又稱 為社寮島,意為有番社寮屋的島嶼。是平埔族聚集生活的部落,為當時凱達格蘭族十九大社之一。歷經西班牙與荷蘭人的統治,是原住民中最擅長航海捕魚的部落。到清乾隆時,漢人移民漸漸增多,稱平埔族居住之草寮為社寮。到民國35年,政府為使各種族都能和平相處,改名為和平島,但老一輩的居民仍習慣稱為社寮島。

照片

社寮島各景點地理位置圖

照片

社寮島天后宮

天后宮,位在平一路和平國小東側。創建於清乾隆十二年(西元1747年),主祀媽祖。相傳於明崇禎年間有海盜船停靠於社寮,船上媽祖示意要留在社寮,社寮島居民即在城背尾一地蓋了一間草寮奉祀。雍正以後媽祖宮成為民間主神,乾隆十二年各姓宗族集資遷建為大基隆港口天后宮。此後居民凡事都求於廟堂。民國26年日據政府重劃道路,拆除宮廟,只剩下偏殿。民國38年重建於現址,民國85年重修成現狀。

照片

社尾福德宮

位於和一路尾台灣水產試驗所東側濱海之處。民國40年左右,因被劃為臺船建地,暫奉於社尾約三府王爺廟中,直至民國72年,才又向中船公司申請用地,重建於現址。

照片

社頭福德宮

社頭福德宮,建於民國67年,現址在清朝年間為大雞籠社海防關卡渡船碼頭之一,中西商船都停泊於此,是控管八尺門水道要地。福德宮前的牆壁上標示許多社寮島的文史地理資訊。

照片

和平橋

和平橋,建造於1934年(昭和九年),現有橋梁是2005年改建的。橋下的狹窄水道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尺門水道」。

照片

吳沙之墓

吳沙是福建漳浦人,四十三歲時(乾隆年間,西元1773年)渡海來台,開始是在基隆一帶當差,後來移居東北角三貂社,從事買賣行業。六十六歲時率領壯丁千人由三貂社翻越隆嶺到烏石港開墾,取名頭圍,而與當地葛瑪蘭人發生衝突,再退回三貂社。隔年,葛瑪蘭部落流行天花,吳沙採藥救人,得到葛瑪蘭人感激,主動分地給他。嘉慶三年臨終時,囑要葬於澳底現址。

  

照片

慈仁宮匾額及石柱上捐建者落款

慈仁宮,供奉天上聖母為主神,源起於新社有一婦人無意間發現岩石夾縫中有一尊神像,用原住民咒與才能拉出來,本不知其為神明,後來媽祖托夢漢人,才找到神像,說服原住民供奉出來供村人焚香膜拜。

慈仁宮原為草蓬廟宇,於光緒年間改建成石壁牆體,再經多次改建仍保有150年前之石雕。由「三貂社屯目潘國毅合屯丁二十一名會叩」及「紳耆民番暨信士等敬立」等落款即可看出此廟是由漢人與原住民合建的。

照片

奉憲示禁碑

清朝咸豐6年5月由淡水總捕發立給三貂新社的一塊「奉憲嚴禁持械擄劫碑」。嚴禁鬥毆搶劫,如有匪徒百十成群,持械入庄擄劫,格殺勿論。由於該塊石碑為就地取材的沙岩所刻,經歷年代已久遠,且遭受風吹雨淋,碑文字跡模糊不清。

照片

巴賽祖師廟側面圖

巴賽祖師廟是三貂新社潘姓家族的祭祖中心,兩側面都繪有原住民圖像。由於祖先是來自於Sanasai,所以又稱山西祠。

 

照片

最後,我們來到壯圍鄉新社,預定要探訪凱達格蘭族在新社的土地公廟以及一位耆老村長,詢問了當地的鎮安廟及永鎮廟,只找到了一間發蓮宮,但並不是預定要找的土地公廟,由於天色已暗,只好踏上歸途,結束今日的探訪活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